墨爾本大學擬改革招生方式 兼顧考分低人才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8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平澳洲墨爾本墨爾本編譯報導)澳洲頂尖大學之一的墨爾本大學有可能改革其擇生的方法,承認高考分數可能是錯誤的學術衡量方式,並沒有給那些有較薄弱背景的人足夠的機會。

時代報報導,墨大市中心校區的一份內部文件呼籲,應該對大學依賴國家高考相對排名成績(Equivalent National Tertiary Entrance Rank,ENTER )的擇生方式進行重新考慮。文件指出,應該把更多的重點放在其它的擇生方式上,如才能測試、特別招生計劃、公民測試或個人論文。

文件認可,建立在VCE分數基礎上的ENTER對學術表現,還有對那些「受害於系統或教育不利因素」,儘管有很大的學術潛力,卻很難拿到高分的學生,並不總是一個精確的衡量方法。

根據文件所述,學校裡ENTER成績平均偏低的學生傾向是,一旦他們上了大學,成績比來自好學校的同齡人更好。這說明,「一些學校所做的準備只是為了得到高分,而非為了上大學的技能」。

文件還問道:「ENTER成績在評審學業才能上給人一種錯誤的精確感,86分和87分的學生在學業潛力上的區別有多大呢?甚至是一分之差可能就被某個課程拒之門外。」

文件徹底討論了補充ENTER體系的一系列選擇,包括:

‧ 對有能力作出突出成就但入學分數低的學生進行才能測試;
‧ 公民測試或是個人論文;
‧ 識別為什麼學生想要在墨大學習,比如在墨大接受教育為或是想要為公益事業作出的貢獻;
‧ 擴展特招計劃。

墨大校長戴維斯(Glyn Davis)教授表示,應該更多的幫助那些有薄弱背景的學生進入高校。他說:「當精英的意思是優秀品質時沒人會有問題,即最好的學生,而且驅策著大家,但當精英為特權階層的同義詞時,那麼就不是一個人們想要與之為伍的學院了。」「所以,你隨時都要問自己: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彌補,使其有更為廣泛的機會嗎』 ? 」

聯邦政府設定的目標,即到2020年高校招生的20%必須是來自低社會階層的人, 給那些弱勢學生比例低的精英大學造成了壓力。戴維斯教授的評論是在這之後作出的。他表示,大學的「墨爾本模式」會吸引更為廣泛的學生進入學院,它要求學生在從事專業學習之前,先完成六個普通學士學位中的一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學指考七月一日登場,第一天率先登場的是自然組考生。本週溫度將飆高到35度,但指考不能開冷氣的規定依舊無法打破,一般考場和身心障礙考生的特殊考場,都只能吹風扇,不能開冷氣。
  • (大紀元記者孫幗英台南報導)台南市家庭教育中心於暑假前,針對台南市立國民小學三至六年級學生,做了品格教育問卷調查,邀請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施宏彥教授,進行問卷結果分析與解讀,作為家長進行家庭教育之參考,並呼籲家長重視品格教育從家做起。
  • 澳洲聯邦政府正擬定更嚴厲的法律條例來保護海外留學生,以免受不良「留學機構」的坑害。現每年來到澳洲的海外留學生有近五十萬之多。
  • 良好的閱讀能力將為孩子帶來無限可能,包括教育機會、學術成就,以及在日常生活和職場上獲得成功。
  • 大學生,尤其是應屆畢業生,經常聽到的一條職業建議是「追隨你的興趣」。鼓舞士氣的演講、畢業演說和勵志書籍中都充斥著這條信息。受到喬布斯(Steve Jobs)、蓋茨(Bill Gates)和凱瑞(Jim Carrey)等有影響力的人物的鼓勵,我們情不自禁地想效仿他們。
  • 人們曾普遍認為,如果學生能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策略,他們的學習將更有效率,也更有效果。從20世紀80年代起,量身定製學習方式開始流行。亨尼(Honey)和蒙福特(Mumford)等理論家創建了調查問卷,來幫助成人學習者確定他們的學習類型的。
  • 傾聽時,可以表達一些支持行為,如拍肩、給予安慰等。(Shutterstock)
    「聆聽、聆聽。我很想這麼做,但他什麼都不告訴我!」我不知道曾經從多少已經不抱希望的父母口中聽到這句絕望的抱怨。其實,光是打開心房和耳朵並不足以讓孩子說話!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 德里克‧萊恩(Derek Lane)和林賽‧萊恩(Lindsay Lane)夫婦即將迎來他們結婚23周年紀念日,他們共同培養了一種自我控制和培養善良的家庭文化,相信語言是有力量的,規定一家人永遠不說「我恨你」這三個字,這幫助他們的五個孩子專注於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