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稻子的由來

font print 人氣: 660
【字號】    
   標籤: tags: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是唐朝李紳的《憫農詩》,憫就是哀憐,憫農就是同情憐憫農人。全詩深刻的描述,古代農人們每天扛著鋤頭,在大太陽底下辛苦流汗,種出了我們每天三餐的粒粒米飯。這首詩的意義在警示世人,一粥一飯得來不易,千萬不要浪費物資。那麼現在就來說說,我們每天吃的香噴噴的米飯的由來的有趣傳說。

在遠古時代,地面上沒有稻田、房屋,只有一大片荒野的森林。當時的人類就靠采野果和捕抓野生動物來填飽肚子。有一天,天空就像破了洞一樣,大雨日夜不停的下,造成了空前的大水災。

很久之後,洪水才退了,但小動物都淹死了,野果也腐爛了。有的人為了抓小動物,卻被其他動物吃掉了,沒有了食物,許許多多的人都餓死了。可憐的人類也只能整天愁眉苦臉,絲毫想不出辦法來。

這時在東方一座島上,那裏住著許多天神。眼看人類的食物越來越少,天神們非常同情人類,於是他們開會決定幫助人類渡過難關。

最後會議的結果是派伏羲氏教導人類畜牧,神農氏教導人類耕作。勤勞耐苦的牛和馬,幫助人類耕田及拉車;而羊奶可以給人類飲用補給營養;雞每天早晨可以高聲叫醒人類起床工作;豬雖然只會吃和睡,但它的肉可以給人類當食物;至於狗,則會忠心的看家。

稻米在神的世界裏,原本是從根部到尾部密密麻麻長在一根稻稈上的,而且成熟的稻子很容易從稻稈上脫落下來。現在問題來了,稻子要送到人間,途中必須經過一片汪洋大海,這麼脆弱的稻子要如何運送?由誰送呢?

後來天神們決定,為防止稻米在運送過程中脫落,帶到人間的稻米一定要沾黏在身上送去。接著再詢問牛、馬、羊、雞、狗、豬這六種動物,有誰願意去完成這個困難的任務。

首先牛無奈的表示:“哞!哞!我是個粗大個兒只會使力氣,不能做好這工作。我想還是由行動輕巧的馬先生來做吧!”

馬一聽趕緊回答:“我身上的毛滑溜溜的,黏不住一顆稻米,請雞先生吧!”馬指指挺立在身旁的雞。

這時雞猛搖頭說:“咕咕!咕咕!這不行啊!我長這麼小帶不了太多稻米。”

接下來羊和豬也提出拒絕運送的理由。此時,只有狗想起人類快餓死了,狗心軟的說:“汪汪!汪!人類實在太可憐了,就讓我來運送稻米吧!”

天神們高興的拍拍它並叮嚀說:“這一路上可要十分小心,你身上帶的稻米剩多少,就決定今後人間稻子在稻稈上能結出多少的穀子啊!”

狗兒將全身弄濕,再到穀堆裏打滾,把一顆顆金黃的稻穀黏滿一身,然後這群奇特的隊伍就動身出發了。茫茫的大海上,滔滔巨浪,把狗兒身上的稻子,一顆顆的沖走了。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稻穀,狗兒奮力把身體拱起,把尾巴高高的豎起來,努力跳過一個又一個的浪頭。

歷經長途跋涉後,終於到達人間,可惜狗兒身上的稻穀多數都被大浪沖走了,只剩下一點點,黏在那高高豎起的尾巴尖端上。

從此,稻米在人間廣為種植,人類有香噴噴的米飯可以吃,不用再挨餓了。不過,因為狗兒只送來尾巴頂端的一點點稻穀,以後地面上的稻子便只在稻稈頂端上長穀子了。

後來,人類為了報答狗兒千辛萬苦的送來稻子,便讓它也一起吃稻米飯。而牛、馬、羊呢?只能吃稻草,雞和豬也只能吃稻穀呢!

在生活中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它的尾巴看起來就像長滿穀粒的稻穗。從故事中我們可看到,稻米的運送過程中是如此的艱辛,就像農夫種植稻米時,所花費的智慧和血汗。所以,我們真的應該愛惜每一粒米和食物啊!

──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