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8-9)

儒家道德哲學的建立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 ,

人的一切行為準則,須以順天命而行事,天命不可違。「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尚書——今古文全壁》岳麓書社出版,2006年3月第1版,150頁),用通俗的話來說,「舉頭三尺有神靈」,人在做,天在看。我們的思為,只有符合天道,才叫盡性知天命,才能成為最高的善人——聖人。

由於儒家先設置一個人的本質,以此來展現其存在的價值取向,故其道德哲學是向內翻的。即其道德反思是由己及人,推己及人,以己達人。牟宗三先生說儒學是「綜和之理性」是不錯的。儒學,他先設置一個道德本體來做人,必然是向內翻的「我思」。我的意識的意識,我的反思,首先要思及是否符合「德性」。故我必須「三思而後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諸求己」來要求「我」遵循這個「德性」。

我必須通過不斷反省自己、修練自己,所謂的「存心養性」、「強恕而行」,才能一步步返回到那個性本體--道德的最高、最完美的善——歸順天命,抵達天人合一。儒家認為人本來就有這個性本體,「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1版,615頁),是因為外界萬物並作的相所迷惑,我思向外翻,執相而求,反而離道本越來越遠,只有向內翻,反諸求己,才能尋回自己的本源。儒家講的是回歸性本源,這個性在自己的心中本來就有,無須向外求,而是向內回歸——自己的心性。

孔子的仁學,由於他預先設置一個「性本善」作為人的本質,故他作意中之意(意識對意識的作用)就很順,他不斷往內翻,翻到最後則可以「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彊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350頁)

儒沒有薩特他們存在主義者那樣將意識不斷往外翻,翻到最後則不知所從了——由其存在來決定其本質。就此以人道來說,我看孔孟的哲學比西哲的理性論又高一籌,往外翻的理性哲學,不可能做到孟子說的「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只有不斷往內翻,抽象又抽象,才能把客體的物累和意累去掉,最後剩下你純心性的東西——意中之意(再也沒有「量智」),你才能「從心所欲」。

我們對認識論、現象學及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學作一粗略辨解後,下面對在中國流行的唯物辯證法及儒學作一個簡略述評,期以在作道觀上能拔亂反正,正本清源。

 

西方哲人把時間視為線性式的,它前後申續,過去——現在——將來。兩頭都不可窮盡。而中國古代的哲人則視時間是圓形式的,所謂的「週而復始」是中國人的時間觀念,時間是輪迴的:十二為一輪,一天為十二小時一個自轉;一年十二個月為一個輪迴,人的十二生肖也是一個輪迴。中國人這種時間觀念,並沒有追根問底的時間觀,何時始?何時終?

如果以中國人對時間的圓融觀來看,任何一點都可以作為開始,任何一點都可以作為終結。中國人視人生也是輪迴的,死後多少年又是一條好漢,人死後可以輪迴投胎再生,六十為一甲子。這正好反映中國人的時間觀。而中國人對空間的觀念與西方也不同。《摘自本書》

(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由天道而落實到人,人如何遵循這個天道法則?於是孔子以仁而說之。因天道無聲無臭,無形無象,不可言說。故孔子的仁有所包又似無所包,終其不得有一個確切具體的定義,但其義是可尋的,即其以天道的至善而言。孟子再加於發揮,言善與性,把天道進一步明確化。
  • 由「誠」踐履之路來達仁。我們知道萬物生生不息、大化流行之資源在於誠,人只有誠才能盡性知天命,才能完成仁人的功德圓滿。但在實踐誠的過程中,除自己反省自己誠不誠外,還會受到他人各種不誠言辭的矇蔽、騷擾,以致於使我陷於不仁不義。他人的意識對我展誠是有影響的。故孔子除「反諸求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自我反省做人外,還要作「知人」的判解,要知道別人誠不誠。
  • 天命從乾元始發,「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694頁》)。父子這個親情關係是不能破壞的,就是說做兒子的告發父親就是違背天道。天道一破,人道就無所立了。天道與人道是統一的,不可分離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大學、中庸》華語教學出版社,1996年版《中庸。天命章》第3頁)
  • 魏晉、宋明等名儒,如郭向、向秀、王弼或程明道、王陽明等,其儒、道兩家思想,都互有滲透。到了明末清初,儒者可能是痛徹明亡的教訓,對宋明理學來個反動,多作體用的功夫,對天理玄學的聖征境界進一步明朗化,天道不再是純無,而是可尋得的實有。
  • 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影響下,中國的繪畫、文學、音樂都經常呈現出這樣的精神風貌。其中古琴音樂更是能表現此種美學特點。
  • 西方大哲學家黑格爾的名言:「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合理的即是存在的。」然而正如佛陀所云:「法無定法」,不同的層次存在著不同的理。黑格爾的這句話雖然很有道理,然而一旦超越這個境界,就會發現它的理就不是那麼絕對的了。
  • 比爾‧布福特是《紐約客》雜誌的作者兼編者。一年多的拜師學藝,他逐漸了解到烹飪的技藝和哲學,和一以貫之,料理無國界的原則。他把苦樂揉雜的經驗,寫成《煉獄廚房食習日記》。第一章引文就用喬治‧歐威爾的句子:「…要不是先前發明了罐頭食品,第一次世界大戰根本就打不起來。…怪的是,人們卻往往忽視了食物的重要性。政客、詩人、主教的塑像隨處可見,卻不見有替廚師、醃肉師傅或市場菜販立像的。」大哉斯言。
  • 道包含陰陽二氣。從圓圈外看,它是一,無相對,渾圓一體;而從內看,陰陽魚是有對的,一陰一陽相對。
  • 我們試將八卦陰陽魚這個圓從中間十字打開,你還會求得圓嗎?這個十字上下無盡頭,左右無邊際向外展開,如何圓道?而且你站在圓的正中點剛好是陰陽相半,正所謂的「中庸」,但你一向前、向後、向左或向右都無中庸的本性,不是陰多,就是陽少,不是陰少,就是陽多,反之亦然,故你一有動,有講所謂的生生息息,十字一開,就無中庸可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