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大紀元記者蔡上海台灣嘉義報導)朴子醫院目前內視鏡瘜肉切除手術,在人員、設備、技術上均已相關完備,在檢查、切除結為一體,免開刀無疼痛。朴子醫院院長蔡宗龍於23日上午為一位民眾作大腸鏡檢查時,意外發現位於大腸內腫瘤並成功為患者切除,取出後量測發現竟是大於2公分的腫瘤。
國民健康署今天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連6年高居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且人數也創新高;乳癌發生人數也首度破萬人。
家族成員揪團到醫院接受大腸直腸癌篩檢,台中市澄清醫院今天說,兩家族篩檢結果,居然有3/5與3/7的成員檢出瘜肉。
大腸在醫學上包括「結腸和直腸」,因此結腸癌及直腸癌可以統稱為大腸癌。根據日前發佈的一份報告,在過去的10年中,美國50歲以上的人,其大腸癌發病率已經下降了30%。而整體發病率的下降在最近幾年變得更加顯著,從2008年到2010年每年下滑7.2%。
韓國抗癌專家研發的神奇抗癌保健食品紅參「尤尼特仁」,其強力抗癌的特效給癌症患者帶來了出乎意料的驚喜。儘管它是一種綠色保健食品,但是其抗癌效果甚至超過了一般的抗癌藥物。目前,這種保健食品正在快速推向全球,從各國癌症患者的反饋中可以看出,「尤尼特仁」無疑是當今抗癌領域的一朵奇葩。
「每次有大腸癌病人走進診室,我就在想,『真可惜。為甚麼他/她沒有在10年前做結腸鏡檢查?』」 許多內科醫生都這麼想。
儘管隨著醫療條件的改善,腸癌在美國的死亡率比其它國家低,但大腸癌仍然是對各族裔造成癌症死亡威脅的前三名。
(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大腸癌年輕化,讓人不覺驚心!一名32歲洪小姐,幾乎都在外用餐,蔬果常吃不夠,直到2013(102)年因連續兩週出現血便,擠壓肚子覺得劇痛,到醫院檢查,才發現長了2顆易轉化為大腸癌的瘜肉。
(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台北榮總與陽明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大腸直腸癌幹細胞中,透過誘發微型RNA146a,可促使幹細胞增殖,並產生抗表皮生長因子(EGFR)標靶藥物之抗藥性。陽明大學微生物免疫學研究所教授楊慕華13日表示,未來如與標靶藥物MEK抑制劑或β-catenin抑制劑併用,可望有效延長病患存活率。
(大紀元記者馬穎慧澳洲悉尼編譯報導)澳洲一些科學家表示,葡萄籽與化療結合可以提高治療腸癌的療效。
(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84歲林姓男子,曾接受過冠狀動脈手術,隨後又被醫師診斷出乙狀結腸有腫瘤,也就是罹患大腸癌,造成結便困難、腹漲、腹痛,但因年事已高,又有心臟相關疾病,屬於手術高風險群,當事人不願再次接受手術治療,經醫師建議,在腸道阻塞處使用大腸鏡放置消化道支架,結便困難的情況改善,免去了進行人工肛門手術,現術後情況良好,僅需定期追蹤即可。
台北市衛生局今天表示,大腸癌初期沒有症狀,去年居北市十大癌症死因第3名,但做過篩檢的僅佔37%,呼籲民眾不要忘了自身健康權益。
(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97年(2008)以來,大腸直腸癌是台灣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有1萬4千人罹患,5千人因大腸直腸癌死亡。國民健康署從2004年監測大腸直腸癌篩檢到現在,發現接受篩檢者相較於未篩檢者,死亡風險降低10%。這項研究是世界上首次證實免疫法糞便潛血篩檢可有效降低大腸直腸癌死亡率。
國內首度針對大腸直腸癌進行的大規模研究監測結果今天公布,結果顯示,曾接受篩檢比未曾接受篩檢者的腸癌死亡風險低10%。
大腸直腸癌位居美國常見癌症第三,致死率更高居癌症第二位。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顯示,平時作為烹飪調味之用的薑可抑制癌細胞生長,有助於降低大腸癌等癌症的發生機率。
(大紀元記者林秀蓮台灣雲林報導)一名三十多歲的上班族,平常飲食喜愛吃炸雞、燒肉,很少攝取蔬菜、水果,更幾乎不運動。某日體檢時,抽血檢查發現有輕微的貧血,但因貧血導致的症狀不明顯,也就未多加留意。直到兩、三個月前開始出現反覆便祕、腹脹等症狀,而前往求醫。經大腸鏡併切片檢查以及電腦斷層後,竟被診斷出已罹患大腸癌第四期。之後這名病患合併使用化療藥物和標靶藥物治療後...
一名30幾歲的上班族平常愛吃炸雞、燒肉,很少吃蔬菜水果,原本只是輕微貧血,後來反覆便秘、腹脹,已是大腸癌第4期。
一名50多歲種植山藥的農民,長期食用山藥過量,因血便及腹瀉就醫,檢查發現有數十顆發炎性息肉,醫師建議調整飲食後改善。
(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北報導)台灣劇場大師李國修因罹患大腸癌第三期病逝,大腸癌是十大癌症之一,飲食西化、缺乏運動等因素使其罹患率逐年升高。一名71歲吳姓婦人,因腸道嚴重彎曲,難以用大腸鏡檢查,最後整條上行結腸布滿末期大腸癌腫瘤。
(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近5年來大腸直腸癌是台灣罹患人數成長最快的癌症,每年成長約1萬4千多人。萬芳醫院癌症中心副主任賴基銘2日表示,定期做大便潛血檢查,大腸直腸癌「檢出率蠻不錯」,可及早發現、治療。明慧醫院院長溫嬪容指出,若能保持愉快心情與癌症和平共處,活得有品質也比較長命。
花東地區大腸癌篩檢率偏低,花蓮門諾醫院指出,大腸癌是可篩檢可治癒的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最好。
大腸癌連續4年是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根據國健局統計,過去10年之間,罹患大腸癌人數從7千3百多人,增加到1萬4千多人,幾乎成長一倍,醫師建議,成年人每天至少攝取5份蔬果,搭配運動,才能遠離癌症。
(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最新罹癌統計,大腸癌四度奪冠,每日38人罹患腸癌,13人死於腸癌。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研究民國94年~101年(2005 ~2012)近8萬筆大腸鏡篩檢資料,發現女性及年輕族群息肉比率激增1倍,速度高於男性,年輕世代則攀升八成。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提醒,有家族大腸癌病史、大腸息肉症、肥胖等高危險群,應提早定期大腸鏡檢查,平時應控制體...
衛生署今天公布最新癌症登記統計,癌症新增人數突破9萬大關,每5分48秒就有1人罹癌,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4度居首。
一名30多歲的陳姓女子,三餐多偏好速食類食品及肉製品,腸胃鏡健檢時發現有13顆腺瘤型息肉,當下即時進行切除。
(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大腸息肉有可能會惡化為大腸癌,若能及早發現,予以切除,就能避免大腸癌的發生,衛生署國民健康局101年共提供台灣103萬人大腸癌篩檢,其中發現2萬3,700人大腸息肉,成功避免癌化為大腸癌的可能性。國健局呼籲50到69歲民眾每2年接受一次政府補助的免費大腸癌篩檢。
58歲繆姓男子最近解血便,卻誤以為是痔瘡,就診發現罹患直腸癌,經醫師施以腹腔鏡切除手術,2週後已能騎腳踏車。
(紐約訊)結腸癌患者大多已中年以上,其中年齡以45歲發病居多,約有5%患者的年齡在30歲以下。結腸癌的臨床表現隨其病灶大小所在部位及病理類型而有所不同。如何能更好的預防結腸癌的發生,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要多關注自己的生活狀態,會對您的健康有所幫助。
大腸癌標靶藥「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已列為健保給付的第一線藥物,藥廠現贊助患者免費接受KRAS基因檢測,安排個人化治療。
(據台視新聞報導)常常吃外食、尤其是燒烤、油炸類的食物,小心可能會增加大腸癌的機率!一名23歲男大生,因為常常吃外食,結果腸道長出直徑2公分的息肉,還有三十多歲的女子,天天吃燒烤,結果罹患了大腸癌,醫師提醒,如果有血便,或是排便習慣改變常跑廁所,就要趕快就醫做檢查。
共有約 239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6月1日,歐洲冠軍聯賽(歐冠)決賽在倫敦溫布利球場進行。王家馬德里隊憑藉卡瓦哈爾和維尼修斯的進球,2:0戰勝多特蒙德隊,三年內第二次獲得歐冠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