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蒙面对高考语文卷:做不出 我晕!

人气 16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7月19日讯】 又是一年高考至,热风苦雨奈何天。不知发端于何时的、年年一个模式、万变不离其宗的“标准化”试题,对学子们无疑又是一次炼狱般的折磨。看着这些在书山题海中艰难跋涉进入临考前“百米冲刺”的学子们,不由想起一个与他们的命运攸关的话题,今年高考的语文试题又会是啥模样?

著名作家王蒙曾经做过几次中学语文标准化试卷,成绩都不理想,最好的一次成绩也只有60分,因而他不得不发出“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不改革不行了,中学的语文试卷连我也做不出”的呼吁。无独有偶,知名作家王周生、叶辛等看了上海1998年高考的作文卷后说:“这道题目我们也写不出。”这是知名作家们对中学语文考试题的感受。大学教授们又是如何评价的?《中国青年报》1999年4月26日提供的一则相关报道便能窥其一斑。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说:“面对着这份试卷(199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脑子里一片空白,我读考卷非常吃力,首先是弄懂题目要求就费了极大的劲,有的至今也没有弄得太清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童庆炳说:“一直听说语文高考试题‘难’,但在读完1998年语文试题后,对它的‘难’还是大吃一惊。我想我要是在1998年参加高考,语文肯定是不会及格的。”

语文热衷于肢解文本和追求ABCD选项的“标准化”考试,尽管已引起学生、社会的强烈不满,但丝毫没有影响命题专家挖空心思地炮制所谓标准化试题摧残学生。现行高考的特点,是不断强化平等“理想化”的程度,据说是为了减少评卷的误差,在改卷的机制上防止一切主观性,,改卷者可以机动处置,灵活掌握的题型逐年减少,无须改卷者有任何判断能力的所谓客观题题型逐渐占据了优势。于是存心把试题弄得更为诡谲的刁题、怪题、偏题、荒谬题应运而生,以学生为敌的流毒遍于域中。由于试题偏难偏怪,高考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出人意料的“高考状元”冷门叠出。

题目出得非偏即怪:一个破折号派生出的五六种用法要让考生在试卷中进行考证选择,这种类似于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的考题,若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地下有知,恐怕也要自叹不如;有些佳句妙不可言,理应用心去感悟,可修辞专家们非要让学生去追究用了怎样的修辞法,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倘若能询问朱教授的话,恐怕也未必说得出个所以然来。这些纯属“作者无意,学者多情”的考题,无非是把简单的问题故意复杂化、神秘化。

语文标准化试题中的“弯弯绕”,为学生设“陷阱”,扭曲了语文学科的本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灵性,也给一些一知半解者提供了得高分的偶然性。选择题尽管带有很大的迷惑性,但非此即彼的基本特征又决定了自身含有难以避免的“暗示性”,这就难免会使考生滋生一种投机侥幸心理。有的考题完全是以出题者死板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学生,为难考生。这种以考生为敌的考试题不能真实地测试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倒给一些平庸之辈提供了“蒙混过关”的空子。如“部首、笔画、成语典故、古代文化常识、中外名家名著”等考题,哪一道题不是一查便知,考完即忘的“死知识”,这样的考查,能考出考生的运用能力和终身受益的语文素质吗?
有的作文题凭命题者的主观意愿规定了写作的内容、价值取向。要把考生的思维与写作强行纳入到一个早已预设好的、符合社会公共意志与规范的、几乎没有个人意志和创造空间的模式之中。如199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对题目中所要求的品格缺乏真实体验的考生们,只好用“瞎编”以应付,于是,“父母双亡”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洋洋大观充斥于考生试卷中,这样的考查又在迫使广大语文教师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学风和人品呢?

爱因斯坦在《教育论》中曾说:“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意愿的规矩的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试题标准化的要害是思维标准化。学生只能在预先确定好的思维框内思考,决不允许有个人的独立见解。教师的一切努力,都必须有助于提高学生判断、选题、填空、简答等方面的应试能力,让学生成为做题“机器”。怎么考就怎么教,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师跟着高考走,高考跟着“专家”走,“专家”跟着感觉走,这是当前中国语文教育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标准化的“标准”是什么?只不过是“专家”“权威”的主观随意性而已。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而以标准化为主的应试教育则将学生的这种能力扼杀了,学生思维创造的权力被“专家”“权威”垄断起来了。我们很少鼓励学生有批判的精神,不鼓励他们自由的思想,不鼓励他们有自己的见解与立场,更不鼓励他们有坚持自己立场与观点的勇气,强求一律,思想认识上稍有不齐,便以分数加以剪除。分数几乎成了教育的异端裁判所,以分数维持思想的专制,扼杀自由探索的精神于未萌,无怪乎《中国青年报》称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是“祸国殃民”了。(洪云卿)(《杂文报》)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市场风吹进校园 大陆民办教育冒出头 (7/18/2001)    
  • 中国教育最大不公:高考分数线的地方歧视 (7/18/2001)    
  • 高考成了可以买卖的交易 — 曹县一中高考替考揭密 (7/18/2001)    
  • 高考又暴丑闻﹕电子表改装成BP机作弊 广东8考生被查 (7/16/2001)    
  • 令人不解的“重赏招生” (7/15/2001)    
  • 考生亲身经历的高考黑箱操作 (7/15/2001)    
  • 曹县一中:近80考生涉嫌替考 (7/15/2001)    
  • 给钱包你上大学﹕北京一事务所骗高考落榜生 (7/14/2001)    
  • 妙趣横生的日本大学录取通知书 (7/13/2001)    
  • 高考过后 看相测运火爆 (7/12/2001)    
  • 十年寒窗不敌一张纸条:我所知道的中国高考黑幕 (7/12/2001)    
  • 杨曾宪:白发考生懮喜录 (7/12/2001)    
  • 已婚大学生不得携带家眷 体育课可适当减免 (7/12/2001)    
  • 教授认为高考文科综合卷中有不严谨之处 (7/11/2001)    
  • 湖北洪湖市发生一起高考作弊未遂事件 (7/11/2001)    
  • 香港万三高考生改科 逼爆港大 (7/10/2001)    
  • 河南某高中率雇佣外地考生”骗考”目击记 (7/10/2001)    
  • 想来中国留学必须先过“汉语托福”关(附“模似题”) (7/10/2001)    
  • 孔子家乡学子无颜见孔子 (7/10/2001)    
  • 无臂青年参加高考 (7/10/2001)
  • 相关新闻
    无臂青年参加高考
    孔子家乡学子无颜见孔子
    想来中国留学必须先过“汉语托福”关(附“模似题”)
    河南某高中率雇佣外地考生"骗考"目击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