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久:《十月围城》— 那些微小而温暖的光辉

懿久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1月8日讯】《十月围城》可算2009华语片的扛鼎之作,内地累计票房已逾2.7亿。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大片,它可以引出许多话题,同时又具备了复杂的内涵,可以让人从不同方面挖掘。

《十月围城》承载了一个沉重的背景:辛亥革命的前夜,“全国地动山摇”的前奏。然而这部影片其实与民主、革命没有太多正面关系,它对“民主”、“民权”是浅尝辄止的,在题材上打了一个擦边球,乃至片中地位最重要的大人物孙中山,也只在最后一个镜头里才露了一下正脸–当然,即使是“擦边球”,一个稍有关心中国社会民生民权的人也足以对照当今时局,发现政权将亡时的种种迹象。

相比过去国内那些矫揉造作的革命影片,《十月围城》的境界无疑有了很大提升,不见了脸谱化的人物,也少了很多味同嚼蜡的“党八股”台词,转而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带动情节发展,在人性的自然流露中引起观众的共鸣。政治、革命题材的影片本是容易过时的,所谓政绩、军功,终不过“君臣一梦,今古空名”,是很虚幻的东西,反倒是大背景下小人物具体而微的人生,更容易令人“心有戚戚”。许多人表示自己看《十月围城》时曾数度洒泪,笔者在观影过程中,也曾在某些悲壮时刻,感到现场观众为片中人物命运唏嘘不已。这或许也证明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道理: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空洞的豪言壮语,不是虚幻的革命理想,而是千古以来人所共通的情感与追求,比如这部影片中所表现的:道义、忠诚、仁爱、廉耻、自尊等等。

影片讲的是个类似“舍身成仁”的故事:得知孙文要到香港策划起义大计,清廷如临大敌,同时一群拥护孙文的民主人士下决心尽一切可能保护他,在大商人李玉堂的召集下,乞丐、小贩、车伕、赌徒、流亡者、学生都加入了保卫的行列,与清廷刺客殊死相拼,直至孙文安全离港。本身是一个悲壮的故事,但由于描写的多是市井小人物,影片中也不时穿插一些笑料,然而越是在这种看似轻松的气氛中,最后的牺牲越令人感到辛酸。

与国内萤幕上常见的喊口号的英雄不同,片中那些为保护孙文出生入死的壮士,除了极少数几个知情者,大多数人都是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参与行动的。他们不懂什么千秋家国梦,对革命、民主一知半解,甚至没什么文化,之所以勇于冲锋陷阵乃至放弃生命,并不是为了追随某个人的政治理想、治国抱负,而是为了守护他们心中最为重要的事物:身怀绝技的乞丐刘公子是为了偿还自己因错爱犯下的罪孽;背井离乡又惨遭丧父之痛的戏班少女方红是为了报杀父之仇,为了回家;忠心耿耿誓死护主的车伕阿四,是为了行动结束之后迎娶自己心中所爱,拥有一个完整家庭;人见人欺、醉生梦死的赌徒沉重阳,则是为了践行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他们都有各自的心愿,在别人眼里看来或许微不足道,但对他们而言却是这纷乱世间上最宝贵的东西,哪怕为此失去生命亦在所不惜。

保护孙文的行动开始时,影片的气氛也变得凝重悲壮。然而越看到后面越会感到,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政治理想、治国抱负再高远,终究是虚幻不实的,政权更迭本非人力所为,正如孙文本人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世界潮流”乃是天意安排,不是人为的产物。反倒是在天象变化下人心种种善性的流露,人为守护心中和平、安宁的”净土”而作的种种努力,才真正令人感动。

整场悲剧的最高潮,是冒充孙文的十七岁少年李重光,独自坐在失控滑行的车里,深知自己身处危境,由惊惶到绝望到松弛最后到视死如归,那一幕令人动容。其他人守护的是各自的“家”,回家、成家、保家,而他向往的是一个属于更多人的光明未来。在路上,他如是对阿四说:“阿四啊,你一闭上眼睛就是阿纯;我一闭上眼睛,就是中国的明天。”满怀希望,无限憧憬……

片中那些慷慨赴死的壮士都是历史上的无名小卒,但是他们都曾作为一个人认真努力的活过,他们的光芒微弱,却又温暖。即使在那样一个沉重黑暗的时代幕布之下,他们也从未放弃对生命和光明的希望。影片结束时,我看着孙文眼中的泪光,想起两句诗:“好像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那些默默无闻,却能坚定不移守护心中最重要东西的人们,就像那个洗去尘垢,昂然挺立的刘公子。从他们内心深处绽放的尊严之光,是如此高贵而明亮。@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访李宇春谈打戏   自评像《功夫熊猫》的阿宝
《十月围城》首映  李宇春《粉末》登场
胡军:当制片人才能掌控全局
张学友客串演出“围城”  片酬悉数捐慈善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