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者著书谈中外90后差异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10月23日讯】穿名牌、吃肯德基、沉迷韩剧、听嘻哈音乐、崇尚自我……作为“90后”新一代独生子女,他们是否能扛得起中国的未来?中国“90后”与外国“90” 后有哪些差异?等等。奥地利著名未来学家多丽丝•奈斯比特著书《梅琳:我的中国》,用一名外国 人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的新一代。

辛苦

据重庆晚报报导, 10月22日,在新书重庆首发仪式上,作者多丽丝•奈斯比特十分鲜明地表露,她最关注中国的应试教育。“中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考试得高分,以至于出现记忆式、填鸭式教育!” 

多丽丝说,曾经有一位中国朋友的孩子,经常给她写信交流。她发现,每次孩子发邮件都是在深夜。“十几岁的孩子,为什么这个时候还不能睡觉,童年过得这么辛苦?”后来她得知,孩子经常抱怨作业无穷尽,还要被父母送去参加各种辅导班。

多丽丝介绍,在欧美等国家,孩子的成绩并非第一位,家长们都在找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想做什么,就可以尽可能满足他们。多丽丝认为,应该让孩子主宰自己的童年。

不独立

多丽丝还有一个深刻体会,在“大人的事孩子别管”的说教下,孩子没有自由言论空间,感受不到家庭民主。
  
她称,欧美等西方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没有高低之分,大家都是家庭一分子。孩子恋爱了,可以无拘无束地告诉父母,如果属早恋不适合恋爱,父母会从他们自身发展等因素,给孩子讲明道理,引导孩子正确的恋爱观。
  
同样,孩子自己能洗脸、削铅笔了,妈妈却仍然每天帮孩子拧毛巾,孩子可以出去做一些勤工俭学的事了,父母又怕孩子吃 苦,让他们呆在家中看电视打游戏。很多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大学毕业后,自然会知道工作、知道吃苦。在这种庇护下,中国“90后”的依赖性更强,独立性更缺 乏。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们容易退缩,或者变得没有主见,随时想到父母。
 
多丽丝在一项调查中发现,中国孩子参加工作后往往会很顺从,每到需要决断时,总瞻前顾后,害怕犯错误。许多大公司炒掉中国员工,大多因为他们不能承担责任,不能独当一面。

孤独

多丽丝认为,拥抱、亲吻等肌肤接触,是感情交流的最好方式。此外,在一个家庭中,父亲亲情交流尤其重要,甚至可以影响孩子的性格。但实际上,大部分中国父亲和子女保持着很远的距离。她说,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父母与孩子的肌肤接触 随处可见,孩子上学与父母道别、父母或孩子外出归来以及在一些特别重要的聚会上,随处可见父母拥抱、亲吻子女的场景。
  
“这与传统文化有关系,孩子父母与自己父母就没有过这样的交流,当然很难用这种方式和自己的孩子交流。”多丽丝认为,在她的接触中,中国“90后”充满着不被父母理解的孤独感,他们有什么苦闷,不敢向“高高在上”的父母交流,更不敢向他们倾诉关于恋爱、性等私密问题。
  
理财
 
在理财观念方面,多丽丝十分欣赏中国孩子。她说,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不少孩子的信用卡严重透支,甚至“负债累累”。中国孩子却相反,他们在理财 等方面显得十分理性,崇尚根据实际情况消费,不会像欧美一些孩子那样,想要什么就要立即得到什么,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劳等付出才能获取,这让不少外国 家长很羡慕。

包容
  
多丽丝说,她有6个孩子、14个孙子,十年前,她和丈夫就来到中国,接触了大量的中国孩子。她留意到,网络上对“90后”的批评多褒奖少。很多人认为,这些孩子从小穿名牌、吃肯德基、沉迷韩剧、听嘻哈音乐、崇尚自我,他们缺乏独立,没有上进心,是垮掉的一代。
  
但多丽丝认为,这种评价对“90后”很不公平,因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殊性。我们更应该多给这个时代的孩子一些包容,在他们从小接触肯德基、韩剧等的同时,多给他们一些启迪教育,让他们了解到优越的物质生活来得并不容易,应该学会努力争取。

相关新闻
造假风气蔓延至香港 陆生以假文凭入读港大
“章子怡质问陈可辛”刷屏
第77届戛纳电影节落幕 《阿诺拉》摘金棕榈
《庆余年2》镜头穿帮 陈道明饰庆帝穿运动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