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异常减产 全球食品价格两年内达最高点

世银:主要食品价格波动将持续5年

人气 2

【大纪元11月01日讯】(大纪元记者韩山综合报导)在中国各种物价一遍涨声中,世界银行日前也表示,肉、糖、大米、小麦等世界主要食品价格波动预计将持续5年。而异常气候导致的农产减产,将推升粮价和菜价致历史最高点。

主食和蔬菜价格已创两年来新高,科学家预计还会发生大范围的旱灾和洪灾。不少科学家预言,因来年可能出现大面积旱灾和洪灾,未来两年的粮价、菜价将涨到历史最高点。

《卫报》报导,尽管巴基斯坦洪灾及俄罗斯的干旱情势影响,全球粮食库存还可以,但糖价与米价却仍在破纪录价格区间摆动。《卫报》宣称,未来两年内粮价将达到最高点,现在就可预见到全球性粮食危机。

世界银行近日表示,粮食价格动荡不定的局面还要持续5年时间,希望各国政府能够集资成立“粮食危机”基金。先前世界银行也从开发中国家中筹措逾10亿美元的基金。

粮食持续上扬

联合国粮价指数(FAO Food Price Index)最新公布9月全球农粮价格指数达到188.2,上扬5%,创下2008年10月以来的最高点。过去6个月,全球小麦及玉米价格上扬57%,米价则上扬45%、糖价则是55%(注1)。此外,食用油价格上涨近20%,黄豆价格也达到16个月高点;近期持续飙涨的棉花,也是大涨小回。

全球小麦和玉米价格最近几周内就上涨了近30%,而肉类价格现在也已达到20年来的新高。

一年来,埃及的粮食价格上涨2l%,印度上涨l7%,其他许多国家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涨幅。英国的粮食价格3年来上涨了22%(注2)。

美国上周预计,全球小麦产量将比去年减少3,000万吨,降幅达到5.5%。与此同时,埃及的番茄价格、南韩的大白菜、中国的大蒜价格和巴基斯坦的面包价格都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在2008年,25个国家曾发生暴乱,而世界粮食危机从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分析师表示,上个月因面包价格上涨了30%,非洲的莫桑比克发生暴乱,造成12人死亡,而未来上扬的粮食价格可能将导致更多的政治纷乱。

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经济学家阿布多尔雷扎.阿巴斯安说,“最近几周来,我们发现一些导致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的相同征兆。我们的(粮食)价格可能不会像2008年那样高,但这一次,会持续得更久。”

分析师警告,若原油价格上扬、若更多气候灾害、或投机人士炒作,都有可能带来不良后果。

气候异常致农产减少

巴基斯坦和俄罗斯今年的粮食严重歉收,虽然总体上粮食库存状况良好。但糖和大米价格仍然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小麦出口大国俄罗斯由于遭遇罕见高温天气和持续干旱,宣布从8月15日起至年底禁止粮食及粮食产品出口。

受各类自然灾害影响,今年多国出现粮食歉收甚至绝收。炎热和干旱天气造成德国、英国、波兰、匈牙利和法国北部的小麦产量降低;在中国,由于西南干旱、南北方洪灾,夏粮7年来首次减产;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遭遇80年不遇的洪灾袭击,洪水破坏了灌溉系统,造成严重食品危机。

联合国粮食权利特派员斯库特(Olivier de Schutter)表示,环境恶化、都市化、大片土地收为生质燃油使用,都影响到粮食生产(注3)。而全球资金过剩,也对粮食价格的波动难辞其咎(注4)。

2009年印度大旱,大米产量比前一年下滑11%,除小麦和大米以外的谷物产量也下降20.7%,导致粮食价格大涨。

粮农组织警告说,如果全球平均气温提高2℃,非洲、亚洲和拉美地区的潜在农业产出将下滑20%~40%。

美国政府的报告中指出,太平洋水温低于平均,通常会导致极端气候。

包括肯亚、乌干达、奈及利亚、印尼、巴西及菲律宾,都对明年的食物短缺提出警告,也预期明年气候亦将如同今年般两极,非旱即涝。

在今年的世界粮食日上,农粮组织总干事迪乌夫说,2010年全球饥饿人口为9.25亿(亚太地区5.78亿) ,虽比去年峰值10.23亿有所下降,但世界上每7个人中仍有1人在挨饿,每6秒有一名儿童饿死。

※※※
注1:联合国粮农组织10月初的数据显示,7月份以来,国际小麦价格已飙涨60%至80%,玉米价格也暴涨约40%。

注2:与9月比,英国的粮价又涨了5%,达到了两年来最高水准。

注3:全世界因严重的环境退化,每年丧失500万~1,000万公顷农地,因工业化和都市化,每年丧失1,950万公顷农地。据世界银行数据,近几年,超过1/3的土地收获物被制成生物燃料。

注4: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称,投机者今年夏天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购买了大约4,000万吨玉米和600万吨小麦的期货合约。而由对冲基金、退休基金和投资银行推动的食品投机很可能造成更加凶猛的物价暴涨潮。 @

相关新闻
世界粮食计划署担心气候变化导致饥荒
抗粮食危机  亚蔬领军育种开发
全球暖化 中国粮食短缺雪上加霜
专家:土壤40%遭侵蚀会使中国粮食危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