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电评论:中、印能源争夺将白热化

人气 17
标签:

【大纪元2010年12月26日讯】(大纪元记者曾去执编译报导)中、印之间的纷争是多元化的。首先是贸易的障碍,根据中共外交部的说词,总理温家宝本年12月15日赴印度访问三天,是为了与印度总理辛格解决双方自由贸易障碍。

其次是边界的纠纷,中印边界广达9万平方公里的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目前由印度掌控,而中共也声称拥有其主权,彼此的纷争一直存在。如今再加上双方争夺能源的问题,中、印之间的关系可谓错纵复杂。

根据美国商业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近日刊载的一篇评论,中印能源的竞争最有可能引起双方关系的紧张,甚至是发动战争,但两国总理此次会面却略而不谈。长久以来,世界各国无不争取有限的能源与资源,此二国经历过去30多年来的现代化,空前的能源竞争已蜂拥而至。

双方需求大幅升高

中共与印度似乎对能源的需求极其强烈,例如2010年中共对石油的需求为每天860万桶(约一年31.4亿桶),预估至2030年将跳升为一年142亿桶。虽然中共已大幅提升其提炼的能力,以符合其当前与未来大半的需求,但预估2030年中共仍须从当前每天进口480万桶,提高为1,170万桶石油。这意谓中国将来的原油有70%至80%需从国外进口。

比较起来,印度的需求量较少,但仍然很可观。印度每天消耗300万桶石油,其中三分之二依靠进口。根据国际能源局的分析,印度终将每日输入740万桶,大约是其未来需求量的90%。总之,即使中共与印度日益依赖燃煤与天然气,但未来20年全球原油需求的增长,中印两国合计将占去其中的50%至65%。

有此一说,中共与印度之间为对石油的需求,不致于增加双方的紧张关系,反而可以为了自身的利益,共同增加他们对俄罗斯、沙乌地阿拉伯与澳洲等石油供应国在价格方面的影响力。不过证据显示,此二国对能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它主要有两个理由。

以我为优先的政策

第一个理由,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有赖其快速的经济成长,其国营的发展模式极其仰赖能源,深深依赖固定的投资而成长。由于中共政权了解取得必要能源为其生存之道,其能源策略日益需要拥有与管控外国诸如中东与亚洲的油源。

根据主流观点,全球能源市场与公开的通道,可能受到美国为首等国的操纵与限制,中共认为用“以我优先”的心态来确保能源的供应是妥当的。中共认为,与其依赖市场价格在公开通道下取得能源,不如以廉价贷款等措施让其国营的“国家石油公司”直接获取资源,独家经营。此“国家石油公司”在50多个国家实施200个能源项目,价值有500亿美元之多。

中共这种商业措施也让印度有样学样,其几家“国家石油公司”独得外国的能源供应,大量投资苏丹、安哥拉与俄罗斯等国。印度虽然不像中共对国际商品市场那样恐慌,但它还是模仿中共“以我优先”的作法,以免让中共暗中破坏印度的财路。

但是这种利用国营公司独获管道的作法,又制造更多的问题。中共与印度的国营石油公司与其政府关系密切,故彼此之间的商业竞争,也各位其政府卖力。2005年印度国营石油公司的子公司ONGC Videsh为获得哈萨克斯坦公司(PetroKazakhstan)的资产,而与中国的对手竞标。2006年,印度国营石油与另一中国对手竞争奈及利亚油田又告失利。这种情况引发两国政府在外交上签署竞标协定时,关系极其紧张。

中共担心其航运安全

第二个理由,2030年预估输入中国与印度的石油有70%至80%来自波斯湾国家。对中共而言,这表示油轮离开波斯湾后,必须经过印度洋、麻六甲海峡,然后抵达中国诸省的港口。在美国长期主导对中共所谓的“能源遏制”政策下,中共的能源取得已倍感威胁,如今印度海军在印度洋这个“关键的”海运线上持续增强部署,中共更逐渐无法忍耐,抨击这会影响中共的核心利益。

虽然中共迄今尚无力在印度洋部署海军,但两国之间能源安全的顾虑已成双方海军抗衡的导火线。

评论的结论认为,值得忧心的是,解决这两国能源危机的路途是一条长远的路。中共需信任开放的国际能源市场,而亚洲各国市场也需信任中共;不过此一情况短期内难以出现。

相关新闻
中印关系焦点 贸易、领土争议和间隙
余英时:中印关系发展不可忽视文化上的交流
外电:飘忽不定的中印关系
横河:中印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