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学者批评财政预算案缺宏观视野

【大纪元3月15日讯】(大纪元记者李明慧香港报道)2010/11新年度的财政预算案公布后,引发社会不少讨论,被各界人士批评。预算案没有重点将目前基层最关注、日益严重的贫富悬殊问题提出具体建议。整体缺乏宏观视野。有民间团体于13日设论坛,邀请了多名学者就财政预算案作出探讨,希望将问题指向更核心和批判的面向。

由于政府在财政预算案中多年没有突破,新一年度的财政预算案对贫富悬殊问题是忽略的。岭南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泺生博士表示,不认同量入为出的做法。他说财政预算案的谨慎是需要,但现时本港的贫富悬殊非常严重,问题与大市场的制度和供求关系有关,机制的不公平造成贫富悬殊出现。

他认为,市场机制的价格带动资源分配,就更加需要引入一个再分配机制,用税和收入转延的方式,令高收入人士的入息转延,低收入人士的工资可值着税和收入的转换去提升,减少贫富悬殊差距:“最低收入不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法,最理想的是全面性有2千至3千元工资津贴。”他认为香港需要这样的机制。

越调控越贫富悬殊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讲师张超雄表示,经过97后的金融风暴,香港的经济开始收缩。他批评政府每次出手调接分配,都令贫富悬殊加严重。他批评政府在金融风暴下包底做法,希望政府能提出一个新的支援青少年方案:“政府拨款的架构是扭曲的和破坏社会的稳定性,决策缺乏透明度,虽然用钱,但对应不到需要。政府对贫富悬殊的问题根本没有兴趣。”

中大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科学硕士兼任讲师黄元山质疑政府发展和达到关爱社会目的所用的策略。他建议可以透过大市场小政府来达到,从财政预算案来看,关爱社会的策略和目标是相差非常远。财政司提出可以达目的分配的数字,甚至工资的数字都是很矛盾的。

他建议从三方面去看:施政报告、财政预算,及其它的社会政策:“政府应提出建立一个大家都认同的一种社会关系,去创造一个社会关系,我们想老人家的生活是怎样,我们想年青人他离开学校,他的成长路线是怎样,这些都要我们很严肃提出来,自己讨论、批判,透过讨论,和政府再讨论。”

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系赵维生博士认为,应该从社会政策去看施政报告和财政预算案,所涉及的社会政策和目标。他说就施政报告揭示对社会发展的未来目的,是需要向市民交待其社会目的,而财政预算案其中的三大目标:稳固复苏、发展经济、及关爱社会。

经济挂帅缺社会关爱

赵维生质疑为何政府需先稳固经济,然后发展经济,剩余的时间才关爱社会,“这个比例是否经过市民的讨论,这个比例是否经过公共讨论而产生,而市民大众都接受的结果,这些都需要大家去讨论。我们有权去参与、讨论、叫政府向大众认为的社会目标去进发的。”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中国贫富悬殊创三十年之最
中国贫富悬殊创三十年之最
中侨:希望卑诗省府预算考虑社会服务机构
加拿大拟开放外资进入电信市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