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學者批評財政預算案缺宏觀視野

【大紀元3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明慧香港報道)2010/11新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公佈後,引發社會不少討論,被各界人士批評。預算案沒有重點將目前基層最關注、日益嚴重的貧富懸殊問題提出具體建議。整體缺乏宏觀視野。有民間團體於13日設論壇,邀請了多名學者就財政預算案作出探討,希望將問題指向更核心和批判的面向。

由於政府在財政預算案中多年沒有突破,新一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對貧富懸殊問題是忽略的。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濼生博士表示,不認同量入為出的做法。他說財政預算案的謹慎是需要,但現時本港的貧富懸殊非常嚴重,問題與大市場的制度和供求關係有關,機制的不公平造成貧富懸殊出現。

他認為,市場機制的價格帶動資源分配,就更加需要引入一個再分配機制,用稅和收入轉延的方式,令高收入人士的入息轉延,低收入人士的工資可值著稅和收入的轉換去提升,減少貧富懸殊差距:「最低收入不是最理想的解決方法,最理想的是全面性有2千至3千元工資津貼。」他認為香港需要這樣的機制。

越調控越貧富懸殊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張超雄表示,經過97後的金融風暴,香港的經濟開始收縮。他批評政府每次出手調接分配,都令貧富懸殊加嚴重。他批評政府在金融風暴下包底做法,希望政府能提出一個新的支援青少年方案:「政府撥款的架構是扭曲的和破壞社會的穩定性,決策缺乏透明度,雖然用錢,但對應不到需要。政府對貧富懸殊的問題根本沒有興趣。」

中大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兼任講師黃元山質疑政府發展和達到關愛社會目的所用的策略。他建議可以透過大市場小政府來達到,從財政預算案來看,關愛社會的策略和目標是相差非常遠。財政司提出可以達目的分配的數字,甚至工資的數字都是很矛盾的。

他建議從三方面去看:施政報告、財政預算,及其它的社會政策:「政府應提出建立一個大家都認同的一種社會關係,去創造一個社會關係,我們想老人家的生活是怎樣,我們想年青人他離開學校,他的成長路線是怎樣,這些都要我們很嚴肅提出來,自己討論、批判,透過討論,和政府再討論。」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趙維生博士認為,應該從社會政策去看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所涉及的社會政策和目標。他說就施政報告揭示對社會發展的未來目的,是需要向市民交待其社會目的,而財政預算案其中的三大目標:穩固復甦、發展經濟、及關愛社會。

經濟掛帥缺社會關愛

趙維生質疑為何政府需先穩固經濟,然後發展經濟,剩餘的時間才關愛社會,「這個比例是否經過市民的討論,這個比例是否經過公共討論而產生,而市民大眾都接受的結果,這些都需要大家去討論。我們有權去參與、討論、叫政府向大眾認為的社會目標去進發的。」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貧富懸殊創三十年之最
中國貧富懸殊創三十年之最
中僑:希望卑詩省府預算考慮社會服務機構
加拿大擬開放外資進入電信市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