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面前,推多取少”故事选

郑重
font print 人气: 12
【字号】    
   标签: tags:

无论是兄弟分财产,或者是朋友均钱货,都应该要推让,把多的一份,分给兄弟或朋友,自己则拿取那少的一份,让别人多得到好处,自己应甘愿吃亏。

兄弟之间,是骨肉天伦的关系,而财钱则是身外之物,更是应该要推多取少。佛在《遗教经》中说:“欲望多的人,因为他多贪求利益,所以他的痛苦和烦恼,也比旁人要来得多;欲望少的人,甚至他无所求,也没有什么贪欲,所以也就没有这么多的痛苦和烦恼。一个人若是想要脱离各种的痛苦烦恼,应当要懂得知足;而知足的心性,也就是富贵安乐最安稳的所在啊!知足的人,虽然是卧在地上,也是非常的安心快乐;不知足的人,虽然是住在金殿里,也是不称心不快乐的。”

由此可知,人若是能够在钱财上,做到了推多取少,自然心地就平和。任何外在的境界,都不能够扰乱他的心境,所以他就永远生活在知足常乐之中。

于铁樵先生说:“钱财是天地间的重要备件。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钱财,则不能够生存下去,而且天下没有不爱钱财的人,也没有不用钱的日子。所以钱财为人生必不可少的东西;但是每个人钱财的数目,都是上苍定好了的,总是想要多得取,也是不可能的。然而每个人用钱的习性,多不相同,而且各有所偏;例如挥霍的人,一掷就是千金;吝啬的人,一毛也不肯拔。廉洁的人,人在深夜送钱给他,他也会拒不接受。贪心霸道的人,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也敢公然的去抢去偷。吝啬的人,他的见识浅陋,一分一文钱都当作是宝贝,就像蜜蜂保护它酿的蜜一样,小孩保护他怀里藏的饼一样,一点也不肯分给别人。然而这尚且还是自己保有他份内所有的,只是令人讨厌而已。上天并不会因此而对这种人的鄙吝发怒;但是贪横的人,则是想要得到他份内所没有的钱财,并且还贪得无厌;就像是鱼吞船、蛇吞象一样的贪心!

兄弟争斗,朋友争仇,强盗杀人,贪官枉法,奸臣卖国,也全都是“贪”这个念头所造成的。

要知道,钱财的到来,有很多不同的因缘。眼前可以取得的钱财,未必不是我命中所应有的;然而冥冥之中,我所有的定数,毕竟我没有能力知道,也没有办法查考。万一我拿到的,不是我命中所有的钱财,那就像是拿了有毒的酒和腐败的肉,来吃一样,能吃得安饱吗?所以还不如把它们推却掉,来得稳当。如果推掉了不是我命中所有的钱财,固然可以免除了自己的过失;就是误推了自己命中所有的钱财,那么这些被误推掉的钱财,必定会从其他的地方,再回来。

有一位圣哲教谕他的弟子说:‘是你的东西,不丢;不是你的东西,不要。’面对钱财,千万要忍得住,不要见钱眼开!这在富贵的人做来,则是比较容易,而在贫穷的人做来,就显得困难多了。如果知道困难,而仍然努力认真的做到,得鬼神鉴察到我这一点不敢苟且随便的心,则虽然生活十分的贫穷困苦,但也不至于会有活不下去的情形发生。这些道理,要能够信得真,守的定,那么取少之道,也就是吉祥致富之道了。”

一、叔侄分家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叫徐积的人,和他的二叔,共分家庭财产。徐积先请二叔取完了所想要的东西,自己再取。

结果,二叔取完之后,只剩下了一箱子书,和两间破旧的屋子。徐积就怡然的接受,心中也没有一点埋怨和后悔的念头。

徐积一直生活得平安愉快。

二、读书人甲和乙

从前,慈溪地方,有两位读书人,是好朋友。后来读书人甲,得到了一个教书的地方,每年的酬劳为黄金九两。读书人乙,也得到一个教书的地方,每年的酬劳为黄金六两。

甲就很高兴的说:“我们两人,明年在生活上,都没有后顾之忧了!”乙说:“兄台只有大嫂在家,九两黄金,在生活上是绰绰有余;而我则是上有父母,需要供养,所以六两的黄金,实在是不够用啊!”

甲听了之后就说:“既然老弟有困难,我就把我教书的地方,让给你,我去那个你教书的地方吧!”乙非常高兴的同意了。

甲到达教馆之后,有一天,打扫卫生,在床铺的下面,捡到了一本已经残破的书,上面抄有外科方面用的几个药方。学生说:这本破书,是以前的老师,所扔弃下来的。

甲在冬天,放假回家休息时,见到几位穿着颇为讲究的仆人,仓皇的向他叩问:“这里有没有外科医生啊?”并且说:“我们主人,从福建前往山东,去担任布政使的官职,在途中忽然罹患了背疮,痛苦得要命,几乎就快要死了。这种情形已经拖了快三天!”

甲想起了自己得到的那个药方,正合上了这种病症;因此就跟随着那几个仆人,前往病人住的地方,甲照着药方子,用艾草熏炙,果然布政使的背疮,就被治好了。布政使大人非常的高兴,拿出一百两黄金,来酬谢他,并留他在家中小住几日。

布政使和甲在一起闲谈。读书人甲,就谈到了他让给好友馆职,因此而得到了这个药方的事情。布政使大人听后,对甲的道德人品,更是大大的赞叹、褒奖。刚巧慈溪的县令,是布政使的侄子。布政使就为读书人甲,做了保荐,甲因此而被拔擢进入了县学做教官。

唉!亲兄弟尚且都会争钱财,更何况是朋友呢?甲因为能够念到朋友供养不起父母,而推多取少,让朋友多所取得。要知道一、二两的黄金虽然少,但是这个道义,却是远远高出了千乘车马的价值。所以读书人甲,终于能够名利双收。这都是从他那一念的推让之中,所得来的!

(以上均据《集福消灾之道》)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晋明帝司马绍自小就很聪明。他只有几岁时,一次长安使者来京城谒见他父亲,父亲问他:“你说长安和太阳哪个离我们远?”司马绍说:“太阳远,只听人说使者从长安来,没有听说谁从日边来的。”他父亲很惊奇。第二天,他父亲大宴群臣,又拿这个问题问司马绍,司马绍说:“太阳近。”他父亲吃惊的说:“为什么你昨天说的和这不一样呢?”司马绍说:“抬眼可以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所以说太阳离我们近。”他父亲对他很惊异。
  • 道光三年夏天,潘芝轩的家乡发了一场大水,淹没了许多村庄,饥民乞食载道,许多人饿死在路边,朝廷的灾粮又遥遥无期,潘芝轩便首先自已开仓把家里积屯的粮米赈施给百姓。
  •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战国时齐国人,出生那天是五月初五,当时人认为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不吉利,男孩会害父亲,女孩会害母亲,他父亲田婴是齐国宰相,对他母亲说:“扔了他,不要养他!”他母亲舍不得,偷偷的将田文养大。
  • 王彦超是北宋初年人,年轻时到寺院去出家,僧人说:“你是富贵之人,怎么能屈居此地呢?”没有能够如愿。
  • “盗亦有道”的说法,古已有之。那么,再深入一步的探讨:什么是“盗之道”呢?清代的大学问家纪晓岚,在一篇文章中,记叙、回答了这个问题。
  • 宋朝时,河南的刘温叟多次担任要职,但是清贫自守,是当时人的道德楷模。
  • 宋太祖开宝三年,供备库使李守信到秦陇间买木头,贪污了许多钱,后来被他部下告发,李守信害怕的自杀了。太祖命苏晓来审理这件案子。
  • 张平是宋朝人,他在秦王府任职时,因为勤恳能干而遭人嫉恨。几个官史诬告他偷拿王府中的钱物,秦王报告到开封府尹。虽然经过审问没有查到证据,但是秦王还是把他打发走了。张平也不丧气,说:“虽然现在我命运不济,但以后未必没有福分。”
  • 清代后期,有个叫彭三的人,他因为幼年丧父,所以母亲对他有些宠爱的过头了,成了溺爱。结果,彭三便养成了好吃懒做,横行霸道的性格,经常在外惹事生非,乡邻对他的印象都极坏。
  • 人们把用钱买官,叫做“铜臭”。东汉时的崔烈,曾名重一时;汉灵帝时,他花钱五百万,买官当上了司徒,结果是很快名誉扫地。崔烈问儿子崔钧说:“外面的人,对我议论纷纷,他们在讲我什么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