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逃避的公立学校

被“房”所困 芝加哥家长面临尴尬难题

人气 6

【大纪元2012年03月31日讯】(大纪元记者谢子茉芝加哥报导)几年前,在芝加哥城里工作的的白领们很多都会买一套靠近城中心的公寓。当时的他们,没有把将来孩子的教育问题放入考虑范围内。“到时候把房子卖了搬去郊区”是很多人共同的想法。也确实,这是芝加哥一直的流行趋势 —— 爱玩的年轻人住城里,家庭稳定了搬郊区。

但是几年后,当他们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时,才发现,因为房地产市场的崩溃,要卖掉自己原来的公寓已经不可能,要么没法找到买家,要么动辄亏损几万十几万。所以,这些中产阶级白领家庭被迫继续留在芝加哥城里,将孩子送到芝加哥公立学校(CPS)——这个早在1987年时就被美国教育部封为“最差”的系统当中。

市政府的机遇与挑战

这些“被困”城里的人有实力,有能力,也有压力要求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批社会中坚力量没有办法躲去郊区,只好直面公立学校系统,他们可以集资捐款,他们也可以施加压力,他们的要求格外苛刻。芝加哥北47区的区长表示,“现在教育问题已经成了区里的头号大事。家长们试图调整公立学校系统以让他们的孩子获得最好的教育。”

这对芝加哥市政府来说是个扭转乾坤的好机会。如何能在未来的3~5年内保留住这批人,而经济转好之后,还能继续把他们留在城里,是芝加哥市长伊曼纽需要面对的难题。而芝加哥市过去三年每年都有5亿美元的赤字,光教育系统的预算赤字就有4.75~7.12亿美元。伊曼纽也确实在对教育系统发力,要求教师工会让步,延长学校上课时间,关闭成绩不佳的学校,支持特许学校等。

芝加哥公立学校的媒体发言人表示,学校系统正在努力增加好学校的可纳人数,采用更严格的课程系统,也在学校增加了很多特长项目,包括科学、数学、科技和工程,并和大的跨国公司合作,如Motorola, Cisco, IBM, Microsoft等,来开发这些特长培训项目。但市长伊曼纽和教育部长都拒绝接受媒体采访。

芝城人口外流放缓

在过去的1/4个世纪,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流向芝加哥临近的DuPage郡和Will郡,也是这两个地方成了国内最蓬勃增长的郡县。而在从2007年到2010年,离开Cook郡,搬到周边郡县的人数降了35%。

从2005-2006年的地产市场高峰到2010年,从Cook郡搬到DuPage的人数降低了25%,搬到Kane郡的人数降低了37%,搬到Lake郡的降了38%,等等。位于Will郡的Plainfield学校,招生量从1997年至2007年增长了四倍,也在过去两年内人数降了下来。

芝加哥城和其它大都市一样,在20~29岁之间的人口群增长速度一直很快。但芝加哥也是排名前十的大城市中唯一一个在过去十年中人口数量有下降的城市,下降幅度6.9%。经济危机导致很多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都搞过其周边郊区的人口涨幅。芝加哥也不例外,只是郊区人口增长幅度不如以前大而已。

好学校竞争激烈

人口“郊区化”的进程放缓导致的直接影响就是城里比较好的公立学校开始面临严重的竞争。去年,公立学校的4,200个名额由30,608人申请,尤其是小学,有12,445人竞争1,200个名额。目前很多家长都在焦急地等待自己的孩子能否进入好学校或者抽签的结果。

一些针对家长们开设的教育系统的顾问课程异常火爆。为了帮助孩子们可以进入自己的第一志愿或第二志愿,家长们个个虎视眈眈。像这种咨询类的课程,一年举行八次,在开始报名的一小时内就全部报满。

小团体 大影响

虽然这种被迫留在城里的白领阶层数量不是很多——可能每年有大概5千到1万个家庭,但是他们的存在已经可以对整个芝加哥公立学校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

总体上来讲芝加哥公立学校的学生构成多来自贫困家庭,42%是黑人,44%是墨西哥裔。但是学校的表现如何和家长的重视和参与程度直接相关。

比如Loop区以南的South Loop小学是最直接的受益的例子。学校自从1988年建校以来成绩就没好过,一直濒于被关闭的边缘。十年之前,这所学校仅有33%的学生成绩及格。但由于在该区买房子的白领人士逐渐增多,三年之内,及格学生人数上升到了80%,现在已经达到了95%。

这所学校的校长表示,学校“受益于搬来这里的中产阶级家庭,他们用对待郊区学校的心态来对待这所学校,乐于为学校做志愿者服务,乐于投资开发学校的教学项目”。“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只有几个热心家长,渐渐的才发展起来……人数不用多,20个好的家长就可以扭转整个学校的趋势”。现在这所学校已经人满为患了。

这无疑是给芝加哥市教育系统提供的一个机会。但能不能抓住机会,留住这批人,要看市政府能否在未来的3~5年交出答卷了。◇

相关新闻
Dyson吸尘器发明者投资芝公立学校
住在学区外?芝加哥家庭罚缴$3万学费
FBI逮捕曾接受北京培训的侨领杨春来
芝市董事会津贴锐减 伊曼纽只付$1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