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洛阳纸贵

成语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88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及(1)赋(2)成,时人未之重。……司空(3)张华(4)见而叹曰:“班张之流(5)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6)相传写,洛阳(7)为之纸贵。(《晋书.卷九二.文苑列传.左思》)

【注解】
(1)及:等到。
(2)赋:指“三都赋”。
(3)司空:官职名。
(4)张华:西晋一有名学者。
(5)班张之流:形容这是和班固、张衡同样好的一流作品。班固着《两都赋》,张衡着《二京赋》。
(6)竞:抢着。
(7)洛阳:当时西晋的首都。

【故事阐述】

西晋时,有个文人名叫左思。他的长相并不讨好、口才也笨拙。当时,他决心要做一篇述叙三国时代都城的文章,消息一传开,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陆机,便十分不以为然,把它拿来当作笑谈。

左思并不以为意,他花了十年的功夫搜集数据,并加以构思,终于完成了《三都赋》,但却没有得到他人的重视。幸亏,当时一位著名的学者皇甫谧看了《三都赋》之后非常欣赏,并为他写了一篇序;另外,连另一位学者张华,都对左思的“三都赋”极力赞赏,认为左思的《三都赋》不输给班固、张衡等大文人的作品。

由于这些学者的大力推荐,左思的这篇作品很快的便在当时的京城洛阳流传开来,人们争相传抄,造成洛阳的纸居然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了。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为“洛阳纸贵”,用来形容著作受欢迎,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讨论】
(1)“洛阳纸贵”是在形容哪一个人的什么作品?
(2)左思完成《三都赋》后,受到了哪两个人的赞赏,使得这篇作品很快的流传开来?
(3)左思的《三都赋》当初如果没有学者的赞赏加持,当代的人是不是就有可能错失发掘这篇好作品呢?想一想,这其中存在着什么问题,值得我们深切反省的地方?和同学讨论看看。

【造句练习】
例:好的作品一出炉,总是会造成洛阳纸贵的轰动场面!
例:他日夜不停的写作,就是希望有一天作品能造成洛阳纸贵、供不应求的局面。

【课后时间】

想一想,连连看,各行各业中所适用的题辞用语:

仁心良术• •作家
诲人不倦• •医生
运笔如飞• •老师
洛阳纸贵• •书法家

【参考解答】
仁心良术:医生
诲人不倦:老师
运笔如飞:书法家
洛阳纸贵:作家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群雄纷争。孔子作《春秋》,不仅表达了自己对政治、社会等问题的观点,主要还记载了当时各诸侯国间政治、缔交、会盟等事,以及旱灾、水灾等有关的大自然现象。后来人们将“拨乱世,反诸正”引申为“拨乱反正”这句成语,意思是除去乱象,使之返回正道。
  • 子夏说:“君子的容貌仪态有三种变化:远远望着他,他的样子容貌端庄;接近他后,发现他温和可亲的一面;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 春秋时代,齐景公的宰相晏婴,时常劝谏景公,但是自从晏婴死了之后,就没有人敢当面劝谏景公了,因此景公时常觉得心中很苦闷。
  • 春秋时代,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和他的参谋曹刿(音“贵”)带兵前往应战。两军在长勺这个地方摆好阵势,齐军首先擂了第一次鼓,鲁庄公在此时也将击鼓准备进击,曹刿却阻止他说:“不行。”直到齐军擂过了三次鼓后,曹刿才说:“我军此时可以击鼓进攻了!”
  • 子夏说:“在位的君子必须取得人民的信任之后,才能役使百姓服劳役,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 滇国和夜郎国是西汉时西南边界的两个小国家,领土约等于汉朝境内一个郡的大小。不过,滇国和夜郎国的国王都认为自己所统治的是天下大国。
  • 周幽王身旁有一名美艳的妃子,名叫褒姒。为了褒姒,幽王把太子宜臼(音“就”)废为庶人,还把皇后打入冷宫。
  • 三国时代末期,蜀汉被灭亡后,只剩东吴偏安于江东。因此西晋武帝任杜预为“镇南大将军”,派遣他领军攻打东吴。杜预率军进击战况顺利,短期内即攻下吴国多座城池,吴军都督孙歆等多人被俘虏。
  •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1)谓之暴;慢令致期(2)谓之贼;犹之与人(3)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4)。”(《论语·尧曰篇第二十》)
  • 王章,字仲卿,是西汉泰山巨平人。他在朝廷做官时,以直谏敢言闻名。王章出身贫困,当他年轻还是个穷学生时,只和妻子两人住在长安。一天,王章生了重病,家里却没有被子可让他覆盖取暖,只能躺在用麻草编成供牛御寒用的衣物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