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网络最流行十大热词出炉 引热议

人气 5
标签: , ,

【大纪元2013年12月19日讯】(大纪元记者李平综合报导)12月11日,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区百度贴吧发布由网民投票选出的“2013年度网络最流行十大热词”。有媒体称,流传了几千年的汉语言也在不断派生的新词中改变。但这种变化究竟是文化的进步,还是一种对正统语言学的破坏?网民们有不同的看法。

据《河南日报》报导,近日,网民选出“2013年度网络最流行十大热词”,其中,“土豪”高票领衔,“不明觉厉”、“人艰不拆”、“喜大普奔”、“何弃疗”、“我伙呆”……等词语入围榜单。

正统文化的“危机”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研室主任刘英基表示,总体来说应该包容网络热词。但使用网络热词也要有个度,比如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过早、过多地让其使用这些词汇,会对其语言学习造成负面影响,网络时代,不让孩子触网也不现实,学校和家长应该教会孩子们如何正确地使用网络。

她称,而成年人也要注意,在正式场合和正式的文字中,尽量不要使用这些热词,就像前一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的汉语“危机”,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有规范母语的责任感和责任心。

而据天山网报导,新疆库尔勒市民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聂倩对网络热词表现出了极大的包容。她说,生活在信息时代的现在,伴随着微信、微博等各种聊天方式的出现,如何简单、快捷且准确地表达个人想法,彼此间进行沟通,这是催生出网络语言的根本原因。

譬如“细思极度”(仔细想想,觉得恐怖至极)、“累觉不爱”(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的缩略形式)等类似词语,都是一些长语句或者是短故事改编而来的。

“还是少用为妙”

新疆库尔勒市民张思思称,虽然她对“人艰不拆”(歌词: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谎言不必拆穿)、“不明觉厉”(不明白,所以觉得厉害)……这些伪成语都可以明白,却依旧不喜欢使用。她认为,电脑、手机的文字输入,已经让提笔忘字变成了一种常见现象,如果再让这些在网络中产生的热词混杂进现实言语里,势必会站在正常文法语言的对立面,所以,这种热词还是“少用为妙”。

网民@H390420称:既不合语法,也不合修辞的语句,不能用,因为它不规范,极易造成混乱,不要拔高那些胡说八道的东西!

@应栋斌老师称:什么叫断章取义?想必现在的网络热词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

@诱点零称:网络词语,有好的也有坏的!但是人人都懂得那些大多数是坏的,还偏偏很多人要去说,不但对未成年人有一定的危害,还会冲击我国传统文化。

@红色高跟鞋称:感觉这些词挺肤浅的,就是一句话的缩略而已!和古代的成语不能比,有一定故事背景和深刻含义,应该规范整顿!

情感的共鸣

热衷于网络的经理伍晓锋说,网络热词概括了网民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往往这些新词都高度集中了民意,会让使用者和交流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更好地宣泄对当今社会不满或者无奈等情绪,它们的出现的确方便了网民的交流。

但同时过度使用网络热词也会给正常的交流造成曲解。一般来说,能够熟练使用网络热词的网民,多为年轻人,他们喜欢新事物,爱跟风,也愿意用这些词语发泄情绪。

学生群体

学生群体是网络词汇使用相对集中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接受能力普遍较强且同龄人之间更容易沟通,尤其是手机的普及,更为他们创造了接触和学习网络热词的机会。

语文教师凡丽娟认为,网络热词在校园里的出现,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毕竟很多网络热词都和一些社会事件有或多或少的关联。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词语的使用,会让原本就在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学生,在认知上产生混淆,对他们的汉语言学习形成阻力。

其他

@兔雄起称:没什么认同不认同,既然是网络用语,说明它有特定的使用人群,如果某些词被大众接受,那就证明它有实用性,古代那些成语不也是这么诞生的吗?

@Orfilaerica称:古人造出的成语有相对的典故,而现在我们所造的新词也是根据当下的社会现实或是个人遭遇而来,至于听懂或是听不懂,也只是网络流行词,只是一种娱乐精神而已,没必要杜绝。

@简简单单ontrol称:听不懂就别去听,语言是门工具,人们愿意怎么用就怎么用,无伤大雅就可以。

(责任编辑:孙芸)

相关新闻
2010年十大网络职场热词
网民劲爆“五一”热词:过劳、不敢休假
中国人去年创594条新热词  部分成常用词
“情书哥”16万字求爱被拒 “十动然拒”成热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