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道义 扬善明德

作者 : 郑永
font print 人气: 60
【字号】    
   标签: tags: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考亭先生,南宋时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人。十九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力主抗金,恤民省赋,不畏权贵。他学识渊博,对儒学、史学、文学、佛学、道学等都有研究,著作颇丰,以弘扬道统思想为己任,强化“三纲五常”,一生热心于教育,无论身在何地都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是孔子、孟子以来的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世称朱子。

施惠于民

朱熹二十二岁时授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他以儒家伦理纲常教化民众。到任之初即“考按图经,询究民间疾苦”,请士民乡邻父老每年集会,教戒子弟,使“修其孝悌忠信之行,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敦厚亲族、和睦乡邻、有无相通、患难相恤”,以成风俗之美;开设县学,内分设四斋:“志道”、“据德”、“依仁”和“游艺”,每斋设斋长一人,主持教务,招收县民中优秀子弟,入学受教;积极搜集藏书,建立了“经史阁”和“学宫”;他经常往来于泉属各地访友求贤,招集镇中耆儒名士讲论经学。

此外,他奏请了免除赋税,又下发〈劝农文〉,劝农民“趁此天时多种荞麦及大小麦”度过灾荒;他还发起重修城南湖畔石堤,“元晦间亦躬行其上,劳苦勤恤者甚众”(《宋史》)。

朱熹为官每到一处,深得民心,他重农桑、轻赋敛、修水利、兴教化。他上奏〈封事〉,请朝廷“恤民”、“省赋”。南宋中期,金、蒙南侵,赋税苛重、纲常破坏,百姓怨声载道,官场贪风盛行、道德沦丧,人们精神空虚、理想失落。朱熹弘扬道学,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劝化人们遵从天理。

他就职于江西时,建立了“白鹿洞书院”讲学授徒,按照圣贤的教导要求学生,“复先王礼义之教”,为书院订立了学规,并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他就职于湖南时,不顾政务繁忙,又重建了岳麓书院。政务之余给学生讲课,并在湖南各地延聘了一些教师,并广招生徒,来此就学者曾达到千人。人们倡扬道德礼义,当地风俗由此大变。

直言敢谏

当时宋、金关系紧张,金分兵四路南进,朱熹力主抗金。他上奏宋孝宗,提了三项建议:讲求格物致知之学;罢黜和议;任用贤能。他赶至临安,听到朝廷派人议和,强烈反对,在宋孝宗接见时连上几道奏章,慷慨陈词。劝说宋孝宗以身作则,遵照儒家经典中的义理办事,以期达到国富兵强,抗金雪耻的目的。宋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命其为开学博士侍次。朱熹又面见元帅张濬,提出北伐中原的具体想法。

后来,朱熹又上疏说:“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由于他力陈时弊,指斥朝中谏官失职,使皇帝言路闭塞,宋孝宗看了很不高兴。朱熹却还是继续向宋孝宗进言国事。

有人劝他:“正心诚意之论,上所厌闻,戒勿以为言。”朱熹讲:“吾平生所学,唯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朱熹又借宋孝宗召他入对之机,大讲“正心诚意”,共上〈奏札〉五篇,其中以〈戊申封事〉著称于时,宋孝宗“秉烛披阅,然其说”,并于次日下诏,授朱熹主管太一宫,兼崇政殿说书。

宋宁宗即位后,朱熹向宋宁宗谈“正心诚意”的意义,希望皇帝身体力行。他在进言中,指出朝廷不应在京畿百姓遭灾之年大兴土木,希望宋宁宗“下诏自责,减省舆卫”,宋宁宗对此不满。不久,朱熹被撤去职务,他回到家乡继续从事著书讲学。

孜孜治学

朱熹作为一代理学名家,著述甚多,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及门人所辑《朱子大全》、《朱子语录》等。他认为人们必须要遵循天理,天理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他认为先天的善性人人皆有,都可以通过修为而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并刻印发行,这是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自南宋末年历经元、明、清三代,都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他所编辑和注释的《四书》,皆以“修己安民”为宗旨,阐明了在宇宙论背景下的儒家人生和社会哲学,亦成为儒家宣讲内圣外王之道的经典。朱熹认为读“圣书”才可以修德,愿“圣人之道常在”,圣书是指“圣贤”之书,如:《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典。

朱熹写了著名的〈朱子家训〉:“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朱子家训〉阐述的为人处世之道向世人展示出中华民族的道德文明和文化底蕴。

循循善诱

朱熹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提出的设课原则,是把明义理、重道德放在首位。

他教育学生们读书要精于思考,切己体察,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松懈;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他写了〈劝学诗〉:“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勉励学生们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努力向学。

朱熹一生致力倡兴教育,从事讲学活动,生徒盈门。他任地方官时,整顿了一些县学、州学,又先后创办了考亭、白鹿洞、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

朱熹一生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从不妄取不义之财。他自己曾说其日常生活常常是“豆饭藜羹”,家境一向贫寒,其斋舍无以避风雨,州官赵汝愚悯其清贫,欲为其盖房屋,他婉言谢绝说:“此是私家斋舍,不当烦官司。”赵汝愚说愿从自己的俸禄中取一二周济之,也被朱熹连连辞谢。

朱熹一生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把弘道扬善作为自己当然的责任。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沧桑百转的兴亡轮回中,先贤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和节操,凭着崇高的道德和气节,我们的民族才能够在风浪里拨开云雾,继续前行。他们这种铁肩担道义的浩然正气鼓舞着后人:履行匡扶正义的天职,勇敢承担起维护真理的使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其实对于演艺界利用花边新闻来炒作的情况,也不必太过惊讶。古代三十六计中,即有一计“无中生有”,艺人的经纪公司不过是运用古人所流传下来的智慧而已。
  • 中国舞主要包括身韵和身法,身韵是中国舞的内涵,每个舞蹈的韵味不同,两个人跳同样的动作,韵味都不同。身法是指舞姿和动作,目前中国武术中太极、剑、京剧动作等大量用于中国舞中。
  •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这是清代郑板桥写的一首咏竹兰石品格的题画诗……
  • 谈起两宋的“词”,就不能不谈起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她所作的〈声声慢〉,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作品。而这首传世作品,正来源于其跨越两宋,痛失亲人的凄苦伤感之中。
  • 孔子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显示了孔子对周代礼乐制度、宗法人伦的推崇。而建立这套周代制度的人,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旦。
  • 魏文侯是战国时魏国国君。姬姓,魏氏,名斯。公元前445年继魏桓子位,公元前424年称侯改元,与韩、赵两家一起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
  • 台湾这些年来在小三通、大三通里争执不休,近来总算是尘埃落定,至于这件事情是好是坏,历史必将告诉我们....
  • (shown)袁郊,是宪宗时宰相袁滋之子,他的作品《红线》,讲述了侠女盗盒、平息兵祸的故事。全篇笔调干净明快,借着描写田承嗣的跋扈,讽谕当时藩镇的骄横。其中,红线的侠义风骨、不恋红尘,深受人们喜爱,本故事也成为传统戏曲中的名剧本之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