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北文青生活考 展跨世代记忆

人气: 11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3月16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郑景雯台北16日电)校园民歌、黑胶唱片、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海报,勾勒出文青面貌,透过“台北文青生活考”展,展现跨世代记忆。

“台北文青生活考”邀请近百名作家,书写他们的文青故事,300多件展品从光复初期的反共文学、文艺函授学校,到1960、1970年代美式文化、校园民歌、实验剧场到解严后的学运世代,各世代所参与、创造的文青生活史一一呈现。

展区里油印机、校园民歌黑胶唱片、台湾电影新浪潮代表作“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海报,以及早期的“文学杂志”、“现代文学”刊物等都相当吸睛,并营造出1960年代西餐厅、1970年代文艺营教室等实景。

展场中可观赏到“文青”定义随着不同世代的演变流程。1969年考上大学的作家王岫回忆道,60、70年代大学录取率低,大学生算是社会菁英,走在大学校园里,洋装书一抱在手上,就似乎是天之骄子,社会也会以“文艺青年”称呼大学生。

作家杨照与当时的文艺青年,在80年代留连于国际学舍体育馆(现今大安森林公园里)书展,读着台湾各出版社的中文书籍;90年代初的金马国际影展,让投身儿童文学的谢鸿文与其他文艺青年们,把长春戏院及楼下的麦当劳当成他们谈文说艺的“明星咖啡屋”。

作家徐嘉泽心目中的正港文青除热衷文学外,也不忘追地下乐团、从事社会运动、语文能力佳,充分了解自己的喜好,以及对整个国家的美好想望。

“台北文青生活考”特展,即日起至31日在台北中山堂光复厅展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