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不让女儿上大学的父亲有错吗?

人气 5

【大纪元2013年09月06日讯】 前不久网络上曾报导了这样一则新闻:一位父亲与女儿在临大学开学的前一周,仍然在为是否要上大学而各抒己见,僵持不下。父亲的观点是大学四年的花费与毕业后能获得的经济回报完全不成正比,称大学是“失败的投资”,“捡垃圾都比读书强”。而女儿一心想实现自己的大学梦,觉得“只有读大学,才能让自己更有修养、更有层次,大学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此新闻的编者也在最后直抒胸臆,不赞成父亲阻拦女儿实现自己的大学之梦,称“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决定”。面对当事人和旁观者的不同看法,我们不禁也要斟酌一番,到底不上女儿上大学的那位父亲是不是真的错了?

在陈述观点、分析利弊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引述中国近代儒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讲过的一个真实故事。十九世纪担任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首任市长的卡朋蒂埃,一直独身,他的脾气很坏,对家里的工人非打即骂。连着跑了几个工人之后,又来了一位中国的山东人,叫丁龙。卡朋蒂埃依然如以前一样乱发脾气,这人受不了,也跑了。

过了一段时间,卡朋蒂埃所住的房屋突然失火,虽其幸免于难,但损失惨重。丁龙听说这件事后,主动来见卡朋蒂埃,表示愿意继续侍奉在左右。卡朋蒂埃问其走而复返的缘由,丁龙说:“我的故乡有一位古代的圣人,名叫孔子,他教人宽恕之道。他还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今先生家遭遇火灾,且独自居住。我先前为先生的仆从,听说这件事后内心不忍,因此回来,愿意继续做先生的仆从。”

卡朋蒂埃大加赞叹,说:“我不知道你是读书人,能读古代的圣人之书。”丁龙却回复说自己并不识字,也不是读书人,孔子所言都是自己的父亲告诉的。闻之大惊的卡朋蒂埃遂问道:“那你的父亲一定是读书人了,这也很好。”丁龙回答道:“我的父亲既不识字,也不是读书人,祖父、曾祖父也都是如此。但这是我们的家训,世世相传,因此才知道孔子所言。”卡朋蒂埃听后,更加感慨,从此不再谩骂丁龙。两人相处如朋友。

丁龙就这样凭着世代相传的“忠恕之道”不计前嫌,重新回来帮助曾打骂过他的市长,救那个本可以置之不理的人于危难。卡朋蒂埃和丁龙就这样一主一仆过了下去。

又过了些年,丁龙生了重病。临终前对卡朋蒂埃说:“我住在先生这里,衣食无忧,您所给的工资,一直积攒着。现在我将不久于人世,我在这里没有相熟的朋友,在老家也没有妻室,因此愿意将这些钱奉还给先生,以感谢您这些年来的相敬之意。”

卡朋蒂埃十分感动,于是决定将这笔钱以及自己额外追加的钱款捐给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用于设立“丁龙汉学讲座教授”一职,他希望学者们能从此后的研究中找到那位目不识丁的山东人坚持“忠恕之道”的原因和深意。然而研究的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后人根本没有从山东人所展现的人道与精神上寻求答案。于是,在故事的最后,钱穆先生语重心长的说道:“中国文化,几千年到今天,应是真实亲切,活生生而有力的,不该只向故纸堆中去找。”

也许这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一个有着高尚情操、高层次、高修养的人并不一定是从研究书本的人中产生,更不一定得通过现代大学教育的这种形式来塑造。我们很难想像,故事中满腹经纶的学者竟然研究不出中国文化中并非如此深奥的一个道理,也很难想像一位目不识丁的山东工人竟能将这个名为“忠恕之道”的道理内涵表现的这般淋漓尽致。从他真实的经历中,我们并未发现他的修养和层次是来源于厚实的书本以及象牙塔中充满浪漫气氛的学习生活。可见,一个人若真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出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内涵,仅仅依靠大学四年“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苦读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如今的大学教育更是今非昔比,大不如前。

古人成才必先修身立德,依照圣贤书中的儒家思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思想境界和做人的标准,进而成为对国家、对社稷有用的才德兼备之士。而遍观今日之大学,上至管理教育机构的政府官员,下至学校里本应安贫乐道,怀揣着“治学梦想”的学者和教授,大多都在急功近利的追求着自身的财运和前途。大学扩招恰如其分的说明了这一点,学生或自愿或被迫的对师者进行贿赂也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一个“利”字,早已让大学里的教育者忘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己身之责,早已让古人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热忱与真意在这里消失殆尽。

这样看来,新闻中那位阻拦女儿上大学的父亲可称得上是有先见之明。尽管他一味从经济角度来衡量上大学的价值有些世俗,但放眼如今大学里那些匆忙应试、求职的莘莘学子,又有多少是不曾被“找一份好工作”的世俗理想所困扰的真正求学者呢?也许,这些学子们今时今日的“世俗”并不是最初的期待,正如那个渴望实现大学梦的女孩,或许真的是因为喜欢读书,真的是因为向往校园的静谧与圣洁,才怀揣着梦想,慕名而来。只是四年光阴荏苒,曾经那一份可贵的求知热忱恐怕会在大学这个早已世俗化、利益化的“熔炉”中化为乌有,也许到那时,女孩抱憾的除了父亲所说的那句“浪费了时间和金钱”之外,还有已被磨平的热情以及再也无法找寻的“修养”和“素质”。

相关新闻
【热点互动】打工子弟读书咋那么难?(3)
郑渊洁《驯兔记》折射中国教育引热议
刘隐:我也来说中国教育
连载:中国社会道德危机之紧急救援(8)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