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您知道中华民国编号 NO.1身份证是谁?

人气: 2071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4年05月10日讯】(大纪元记者钟元台湾台北报导)“你知道谁拥有中华民国编号 NO.1 的身份证吗?”中华民国文化部所属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脸书【中正Q&A】日前有这么一个有趣问题,答案是前总统蒋中正是第一位领中华民国身份证的国民。

蒋中正(1887-1975)领导革命 誓师北伐

台湾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系为纪念前总统蒋中正而设立,中正纪念堂官网显示蒋中正(1887-1975),浙江奉化溪口镇人(今宁波市区西南方)。蒋9岁丧父,其少年时期在母亲与外祖母陪伴下度过。传统社会重视族谱纂修,民国7年(1918年)蒋氏宗谱修订,孙中山手书“广慈博爱”横幅致赠,上款“蒋母王太夫人修谱纪念”,下署“民国七年九月孙文敬题”。

蒋中正总统十七岁就读凤麓学堂时留影。(台湾中正纪念堂)

民国6年(1917年)7月孙中山赴广州领导护法,海军首先响应。策动海军之经费来自于德国公使,资金由孙交蒋在上海一手经理,开启蒋与上海金融界建立联系管道的契机。孙中山因后继无援,革命大业充满挫折及挑战。民国11年(1922年)陈炯明公然叛变,炮击广州总统府,孙中山仓促避难于永丰舰;蒋奉孙之“事紧急,盼速来”电召,星夜自沪驰赴广东,在永丰舰上协同指挥作战,随侍孙脱险。蒋将此段经过写成《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并请孙中山作序,成为众所周知的史实。

“勇敢、诚笃、知兵事”是孙中山对蒋中正的评语,勇敢、诚笃为人格特质,知兵事却是特殊才华。对孙中山而言,蒋不仅忠诚可信,知兵事更符合革命需求。孙认为他领导的革命失败原因,在革命党没有自己的武装势力,故认为今后革命党应以培养自己武力为首务。孙最终将革命希望寄托于蒋,并交付其建军重任。担任黄埔军官学校校长一职,遂成为蒋发挥军事长才及崛起政坛的重要基础。

民国14年(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时,蒋中正尚未跻身国民党权力核心。广州政局由胡汉民、汪兆铭、廖仲恺等人领导,但蒋的军事表现(两次东征)让他英名在外,在低阶军官及一般党员中累积了不少追随者。当时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及军队中发展组织,国民党内矛盾逐渐增加。随着廖仲恺遇害、胡汉民出国,权力落于汪兆铭之手。后发生“中山舰事件”(民国14年永丰舰改称中山舰),蒋认定此为共产党的阴谋,遂径行戒严处置,终迫使汪兆铭离开广州前往法国。自此蒋成为继承孙中山志业之党、政、军领导人,旋即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誓师北伐,开展革命事业新进程。

民国26年(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中日战争开始。(台湾中正纪念堂)

蒋中正领导抗日

民国26年(1937年)7月7日,日军在河北宛平县卢沟桥制造一起日军失踪事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蒋中正委员长在卢山,与各界贤达举行谈话会,认为此事件不仅关系中国存亡,且将系人类祸福,因此他严正宣示“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中国虽弱,面临可能亡国灭种危难,遂奋起抗战。

蒋坚强不屈的意志,大出日本军阀意料之外。蒋知己知彼,订定持久抗战、苦撑待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之以弱击强战略。

民国27年(1938年)11月10日蒋在日记内指出:“制倭之道,在我,以毅力与信心坚持到底,即坚忍不拔之志,取得最后胜利;在外,则望英美联合,激起国际干涉,使敌独霸东亚与克服中国之野心丧失是也。”

民国31年(1942年)1月1日,中、英、美、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订反侵略宣言,结为同盟国。蒋中正领导中国军民独立抗战的卓越表现,获得同盟国认同,推举其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国跻身四强之一。

民国31年2月,蒋委员长访问印度,国军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国际声望日隆。美、英两国遂于同年10月9日通知国民政府,愿自动撤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与中国另订平等新约。翌日国庆日,中华民国政府正式宣布此项消息,全国同胞无不鼓舞欢欣。

民国32年(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新约分别在华盛顿及重庆签字,中国受不平等条约束缚与耻辱达百年之久,至此终得湔雪。不平等条约废除后,蒋发表《中国之命运》一书,详述不平等条约由来及其对民族发展之严重影响,复警醒国人,随着国家独立自由地位的获得,国民的义务感与责任心更应加强;书中并对建国事业作了具体规划。

民国32年11月22至26日,蒋中正以国民政府主席身份,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于埃及首都开罗共商合力击溃日本大计。12月3日中央日报登出会议公报全文(通称“开罗宣言”),指出对日作战宗旨之一是“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并于“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独立”。

民国34年(1945年)8月14日,蒋发表抗战胜利广播,正告全国军民及世界人士,宣示为了战后世界和平,对日本“不念旧恶,与人为善”,将日本军民安全遣返回国,日本新闻媒体将此解读为“以德报怨”,贴切形容蒋对日宽大之理念。战前中国参与国际事务机会有限,意见不受重视;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谈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安全肩负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抗战期间,蒋领导国家在外交上缔造的辉煌成就。

民国35年(1946年)10月25日为台湾光复一周年纪念,蒋主席伉俪接受台湾同胞欢呼。(台湾中正纪念堂)

蒋中正经营台湾,作为反共基地

民国38年(1949年)初,在内外交相施压的困境中,蒋中正经多日长考,于1月21日毅然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并与中共和谈。

此为蒋军政生涯中第三次下野,随即转返浙江奉化故乡。然而,蒋中正对国共和谈不抱持任何幻想,因此下野前夕即对未来局势预作全盘布置,计划“另起炉灶,重定革命基础”,尤将重点置于经营台湾,作为反共基地。

蒋做了一些安排与部署,首先指示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将库存金银由上海移出,转移至台北、厦门等地存放;其次,进行党政首长人事调整,如任命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蒋经国为中国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傅斯年接掌国立台湾大学等,其中以陈诚出掌台湾省政(后又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最具重要意义。

台湾大学为日治时期台湾最高学府(台北帝国大学),傅斯年夫人后来回忆道“正在那几天里,蒋总统命孟真(傅斯年字)前往台湾,接掌台湾大学。孟真本早有决心,以身殉国,但念及设能借此机会,接出困在北平的学人,同去台湾,群策群力,整顿台湾大学,岂不可遂书生报国之志?便决心就台大校长的职务”,为国家科学、教育与学术留下生机。有人认为在此空前危局中,陈诚与傅斯年系蒋为确保台湾复兴基地所打出的两张王牌。

民国37年(1948年)前线战况紧急时,时任行政院长兼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的翁文灏邀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两院在南京密商保护故宫古物安全问题。会后教育部部长朱家骅向蒋报告,蒋立即指示将故宫、中央博物院两院珍贵文物,连同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善本书籍全部装箱运往台湾,并派军舰协助运输,以保全中华文化精粹,当中即包含举世闻名的殷墟考古发掘及明清内阁大库档案等重要史料。

蒋下野返乡休养期间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指挥应付危局,陈诚不仅与蒋保持紧密联系,还经常致电蒋氏请示军政方针并报告台湾现况。陈主台一年间,具体政绩包括两次召集全省行政会议、实施入境管制、粮食增产与整顿公营事业、实行三七五减租、改革币制、推行计划教育,并准备实施台省地方自治等。面对大陆百余万军民先后渡海来台,陈推动的许多措施有效地将混乱局势导向正轨,台湾军政局势渐趋稳固。

民国42年(1953年)西螺大桥通车,中华民国前总统蒋中正与蒋经国亲往巡视,步行通过全桥。(台湾中正纪念堂)

蒋中正意欲建设台湾成为三民主义模范省,作为重建大陆之蓝图

民国38年(1949年)国军在金门古宁头及舟山登步岛两场战役获胜,暂时遏止了共军的攻势。面对台湾海峡的阻隔,中共虽不敢再轻举妄动,仍大张旗鼓地声言要“解放”台湾。

蒋中正决定将海南岛及舟山群岛的国军撤出,集中全力防守台湾。韩战爆发后,美国派出第七舰队中立台湾海峡,逐渐造成两岸分治的情势。中华民国政府开始推动“反共抗俄”基本国策及政治宣传,以国家民族的生存为诉求,将对抗中共的内战与国际上美苏对决的冷战作连结,稳固其统治基础。

蒋撰述了《反共抗俄基本论》及《苏俄在中国》两部书,其中《苏俄在中国》有多种不同语文翻译,蒋在会见国际访客时,常以此书作为礼物致赠。在冷战年代里,蒋成为东亚坚定反共的重要象征,这不仅是国际间对他的普遍印象,也是他真心坚持的信仰,此形象经常借着他接受报刊杂志的报导披露出来。

韩战结束后,台湾忠实地作为美国盟邦,美国委由国军发展黑蝙蝠中队、黑猫中队等敌后侦搜活动。前者任务以低空搜查为主,空投心战传单、文告、号召起义来归证、救济物资、米袋、救灾口粮、收音机、玩具及报纸等,藉以传达台湾对大陆同胞关怀,并坚定反共复国决心。除此之外,偶尔也会空降敌后工作人员。两岸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军事斗争态势,至民国47年(1958年)“八二三炮战”达到高峰。

“你知道谁拥有中华民国编号 NO.1 的身份证吗?”中华民国文化部所属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脸书【中正Q&A】日前有这么一个有趣问题,答案是前总统蒋中正是第一位领中华民国身份证的国民。(台湾中正纪念堂脸书)

蒋常巡视金门、马祖等前线军事基地,并主持各项演习。另外与由日本军事顾问组成的白团以及美军顾问团合作,进行军事教育训练,并协商防御与反攻大计。民国50年代初期,蒋亲自主导“国光计划”,纸上作业之余,确曾进行多次实兵演练,为反攻大陆付诸行动实践,惜因美国的阻挠,加上到1960年代中,中共已发展出核武,使得此一计划被迫终止。

蒋中正意欲建设台湾成为三民主义模范省,作为重建大陆之蓝图。政治建设上,蒋以地方自治作为政府迁台后的首要施政重点,着手进行县市议员与县市长之民选。每次选举必然与夫人一同前往投票所投票,并接见当选之民选县市首长或议长。

经济建设上,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前后陆续推动一系列土地改革,以较平和的方式鼓勵地主投资工商业,为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政府采取计划经济的模式,至民国61年(1972年)共完成五期经济建设计划(一期4年),推动工业化及出口贸易扩张,成为往后台湾经济贸易型态基础。这段时期美援在资金与物资上的挹注颇为可观,对稳定社会民心也颇有助益。

蒋中正于民国46年(1957年)首度提出台湾观光建设之建议,包括整理风景区环境、修建旅馆、改善交通、推行不二价运动等,同时注意各地环境卫生,以吸引外籍旅客及侨民来台观光。在文教方面,政府迁台初期,蒋有感于台北文教设施缺乏,并为推动民生主义文化建设,指示教育部长张其昀规划设立“南海学园”,内有历史博物馆、艺术教育馆、科学教育馆、中央图书馆、教育资料馆、教育广播电台等社教机构。

而后中共在大陆掀起文化大革命,蒋即倡议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举凡整理、编印古籍,译介西方名著,订定“国民生活须知”、“国民礼仪范例”等工作,均影响深远。在国内政情趋于稳定下,蒋中正为提高国民教育水准,改进人力素质、充实国力,指示推行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并在民国57年(1968年)正式实施,奠定台湾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时之人力资源基础。

民国64年(1975年)4月5日,蒋中正因突发性心脏病于台北士林官邸逝世。教育部向全世界知名华人作曲家公开征曲,最后选中由李中和教授作曲、张龄填词的“蒋中正总统纪念歌”。歌词为:“总统 蒋公,您是人类的救星,您是世界的伟人。总统 蒋公,您是自由的灯塔,您是民族的长城。内除军阀,外抗强邻,为正义而反共,图民族之复兴;内除军阀,外抗强邻,为正义而反共,图民族之复兴。蒋公!蒋公!您不朽的精神,永远领导我们;反共必胜,建国必成,反共必胜,建国必成!”

(责任编辑:孙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