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诗人、爱国志士 夏完淳

作者:郑介文

人气 27
标签:

夏完淳(1631—1647年)原名复,字存古,别号小隐,明代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县)人。他父亲夏允彝,为福建长乐县令,以勤政爱民、明断冤狱,被举为全国七个廉明县令之首。

夏完淳五岁读经书,七岁能诗文,九岁写成《代乳集》。在父亲和老师陈子龙教育下,他的少年壮志,爱国豪情,溢于言表。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进据北京,驱兵南下。隔年,扬州陷落,史可法英勇殉国。不久,清军攻占南京,福王朱由崧政权,又告沦亡。

在这民族危急关头,夏允彝父子奔走江东,组织联络各路义军。松江被陷后,父亲夏允彝自沉于家乡松塘。夏完淳面对国仇家恨,誓要继承父志,与清军作殊死斗争。这时他才十五岁。

夏完淳为了抗清复国大业,奔走呼告,风尘仆仆地联络各路义军。他曾描述自己的志向说:“故国云亡,旧乡已破。先君殒命,哭药房于九渊;慈母披缁,隔祗园于百里。羁旅薄命,漂泊无家,万里风尘,志存复楚。”

隔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夏完淳与老师陈子龙、岳父钱梅等人,上书给在绍兴另立政权的鲁王朱以海,夏完淳被擢迁为中书舍人,并奉命到坚持在太湖一带抗清的吴阳军中,担任参赞军务。吴阳战败被害后,他只好流亡于湖南、湖北一带,暂时隐下身来。

然而,夏完淳抗清复国的豪情却从未泯灭,反而更加强烈。清顺治四年(1647年)六七月间,他刚潜回家乡松塘不久,便被捕了。在被捕时,他对家乡父老说:“夏存古(即夏完淳)怎么会苟且偷生呢!如果我的尸骨能葬于大明皇帝的墓旁,我在九泉之下也永无悔恨了。”夏完淳在被押解南京离开家乡时,他又慷慨挥毫,写出《别云间》一诗。诗中写道:

三年羁旅客,
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
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
欲别故乡难;
毅魂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

这首诗的大意是:

我为抗清复国离家三年,
回故乡后成了一名囚犯。
残破的河山使我泪流满面,
天地虽宽哪有容身的地点?
我知道自己死期已近,
只是留恋着生我养我的故土家园。
但愿我的灵魂归来之日,
能看到义旗在空中迎风飘展!。

夏完淳被关进南京监狱以后,抱定以死报国的决心。明朝的降臣洪承畴,以为他年少可欺,亲自出庭审讯他,要他归顺清廷做官。夏完淳却故作不知,大声说道:“我听说大明有个‘忠烈大臣’洪承畴,他为了国家已英勇献身。我要向他学习,决不能因年纪小,而不以身许国。”

有人告诉夏完淳,审讯他的正是洪承畴。夏完淳又趁机骂道:“洪承畴为国捐躯后,大明皇帝流着眼泪祭祀他,文武大臣都为他举哀。你们居然敢伪冒他的大名,使他的忠魂受到污辱,说明你们一伙,都是些叛徒、逆臣和贼子!真该受千刀万剐。”夏完淳的辛辣的讽刺,他那聪明小英雄的机智行为,使得洪承畴恼羞成怒,却又哑口无言。

夏完淳在狱中,用血泪写了两封遗书——《狱中上母书》和《遗夫人书》。他在《狱中上母书》中,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以死殉国的豪情。他说:“人生谁无死,贵得死所耳!”意谓人生在世,哪个能免于一死,最要紧的是要死得有价值。

在临刑前,他对一同被关押的岳父说:“记得当年您、陈子龙老师和我,三人曾对天盟誓,要共同抗清复国。如今陈公已殉国,今天您我二人慷慨就义,同样做个伟丈夫。”这样,年纪不满十七岁的他,为国家民族贡献了一切。

夏完淳的诗文多慷慨激昂,传世的有《南冠草》,另有《续幸存录》,后来被合编为《夏完淳集》。@*

相关新闻
真正虚怀若谷的教书先生
酌古鉴今:两个国王论珍宝
古文精选今译:各有短长 互敬勿鄙
酌古鉴今:千里马遇伯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