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唐人街系列七:唐人街的“五点区”历史

人气: 14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4年06月21日讯】(大纪元记者蔡溶纽约报导)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纽约黑帮”所反映的移民聚居区“五点地区” (the five points),曾是1860年代纽约市最臭名昭著的犯罪多发区、危险的贫民窟,位于现在的中央街、包厘街、坚尼路、柏路围合的一块区域,“五点”指其中的巴士打街(Baxter)、莫斯科街(Mosco)、茂比利街(Mulberry)、窝扶街(Worth)等街道相交形成的五个马路拐角点,有些旅游资料干脆译作“三角形广场地带”,华埠和小意大利区唯一的公园——哥伦布公园就在这儿。

根据纽约市公园局资料,哥伦布公园原来又称为桑树弯公园(Mulberry Bend Park)、五点公园、天堂广场(Paradise Square) , “弯” (the bend)字指茂比利街转弯处,将“五点区”衔接了起来。

公园的西侧原有一处大水塘(Collect Pond),这儿曾是早期纽约市的饮水水源,曾在最初200年供应用水,当然对美洲印第安原住民而言,年代还可推溯至数千年之前。因为近饮水水源,那时大凡移民来纽约的人都会先在这个区域落脚。1808年,这个大水塘(现在的联邦大楼富利广场,Foley Square)被填为平地成为珍珠街,周围建起富人的住宅。可是10多年后地面塌陷,空气中弥漫着怪味,蚊子丛生,有钱人撤离,没家没业的穷困新移民进驻。

200年前“五点”和周围一带,汇聚着爱尔兰新移民、被解放的黑奴、不多的犹太贫民和中国劳工,在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的新大陆,为了生存形成各种名号的帮派,每天都会惹出事端,让警察头疼。

1842年,写作《雾都孤儿》的英国大文豪狄更斯访问纽约期间,曾由两名警察陪同走访这里,在后来出版的《美国笔记》中,他描述这里到处是“腐臭的灰尘和污秽”,世界著名的丹麦裔新闻摄影师、报人兼社会活动家雅各布.里斯(Jacob Riis)也曾用许多篇幅描写这个“纽约贫民窟的核心”,将此处不堪的环境形容为“大型的人住猪圈”,“五点”于是成为藏污纳垢之地的代名词,“杀人巷”和“贼窝”,在美国历史上颇有名气,中华公所二楼有一张雅各布的摄影照片就反映了茂比利街一带屋后小巷中的强盗与贼赃。

根据中华公所记载,纽约市政府经过60年的努力,未能改善茂比利街一带。最终于1898年拆掉全部楼宇,扩大改建哥伦布公园,由中央公园的设计师Calvert Vaux担纲设计。发起这项运动的包括在附近长大的纽约州长爱尔史密夫,当时尚为警察总长的罗斯福总统及新闻摄影师雅各布,他们希望花草树木能为居民带来新鲜的空气和阳光,为贫民窟带来新的生活秩序。

陈作舟说,当年的“五点”可谓纽约真正的民族大熔炉,各族裔移民到达新大陆的第一站、谋求新生活的起点。尽管环境恶劣,各国移民辛勤劳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发展商业和工业,摆脱贫困。根据公园局的资料,五点区内的移民组成有几大阶段的变化,1840年,巴士打街以德国犹太人为主,建立起纽约第一个制衣区,同时附近地区迅速成长为爱尔兰以外最大的爱尔兰裔人聚居地,1880年代意大利人到达,意大利文化统领相邻的社区形成“小意大利”区,1911年市府以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命名公园,以纪念他发现美洲新大陆。

而中华公所的一张图片显示,1950年以后,唐人街原来犹太及意大利新移民为主的制衣业,又被香港移民取而代之。如此经过200年的发展,黑种人、黄种人和欧洲白人移民杂处的“五点”,逐渐演变成方圆5公里全是中文招牌的唐人街,而哥伦布公园从早到晚都有弹琴唱(粤)曲、下棋跳舞、习武打球的华人身影,一派和平景象,纽约华人尊崇的孙中山先生铜像也于2年前,华埠庆祝中华民国100周年时安置在哥伦布公园。

作为曼哈顿最古老的住宅区,而今“五点”不再是可怜的贫民窟,已成为纽约高房价所在、旅游观光点之一,其发展可以看做是只有200多年历史,年轻的移民城市纽约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责任编辑:汉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