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当好华人的跨文化律师

人物专访——从文学青年起步的王维山律师

人气: 2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 , , ,

【大纪元2015年07月14日讯】(大纪元记者林燕纽约报导)律师给我们的印象通常是游刃于法律的语言空间,在唇枪舌剑的法庭上力挽狂澜,替当事人辩护,维护法律的公正。其实律师是一个对专业性要求非常高的行业,每一次的引经据典都是基于深厚的专业知识,每一次的精彩辩护都少不了析毫剖厘的调查和分析。本报记者走访了纽约律师王维山,让我们听听他是如何从文学青年走入律师行列的,听听他成功背后的精彩故事。

王维山, 1990年来美,出国前系大学英语系讲师,英美文学硕士。来美后获英语硕士学位,后再攻读美国法学专业,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现居纽约华埠精办各类移民案件、商业租约、房产过户等各类案件。

当翻译苦于不懂法律

自1990年来美学习,硕士毕业后打工时担任翻译,负责翻译中国客户和美国律师之间的法律事宜(那时几乎没有会讲中文的律师),这让他强烈感受到:法律里面的概念说不准。

“就是律师直接给你讲,你都不一定能明白,再通过一个翻译,要没有法律的背景训练,沟通真是有障碍。”王律师说道,他经常看到中国人和美国律师之间的沟通误会,因为沟通不便给案例造成难度,甚至造成伤害。

“我就想我要直接当律师,为华人服务,我来自那个社会,了解那里的文化。”这个想法萌让30岁的他萌发了继续回去深造的念头,当好华人的跨文化律师(cross culture lawyer)。“当律师一方面是要有完备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是文化的沟通。”

三年发奋 拿下律师资格

那时候条件很艰苦,王维山一边上学一边打工维持生活。“我就想着,三年什么都不干,就是念书。像庙里修行一样,别人可以浪费(时间),但我不能。”

“只要是老师布置的,我肯定全读,一遍读不懂,读两遍。扪心自问,在大陆读那么多年书(一直到研究生),都没有在美国法学院三年读的书多。”凭着一股劲,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一举通过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律师资格考试。

在采访时,他开玩笑地说:“以前读英美文学,很浪漫,一读法律就很沉重,人的个性也有了很大变化。”从浪漫随性到沉稳练达,成熟也是有代价的,“朋友见到我,说怎么这几年一下子显老了许多。”他笑着说。

当好律师不容易 责任重

凭借认真办案、为客户负责的执业态度,王律师在移民律师领域已闯出自己的天地,很多客户都是靠口碑介绍而来。谈及这些,王律师仍感叹当律师责任重大,精神上很难轻松。有时候第二天要上庭,一切都准备就绪,证据也很充分,给自己说不想了,其实脑子还是会想,一夜里醒几次,都成了职业病。也正是因为这强烈的责任感,他赢了官司,也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律师)对待的东西、涉及的利益太攸关了。如果做不好,刑事案就是人命关天,商业里面就是劳民伤财,移民案有可能被驱逐出境,10、20年没法在这呆。” 王律师认为,虽然当事人的因素也很重要,但有时候律师却能起决定性作用。

◆编者注:文学出身的王律师把法律比作一种特殊的语言,非常严谨,但又不狭窄。“平时的语言一说就通,法律不一样,它这么一走一转一提高,这个概念你这么理解那么理解也行,你不能说得死死的,它的包容性很大,有辩解的余地。”

责任编辑:孙秀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