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當好華人的跨文化律師

人物專訪——從文學青年起步的王維山律師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 , ,

【大紀元2015年07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燕紐約報導)律師給我們的印象通常是游刃於法律的語言空間,在唇槍舌劍的法庭上力挽狂瀾,替當事人辯護,維護法律的公正。其實律師是一個對專業性要求非常高的行業,每一次的引經據典都是基於深厚的專業知識,每一次的精彩辯護都少不了析毫剖厘的調查和分析。本報記者走訪了紐約律師王維山,讓我們聽聽他是如何從文學青年走入律師行列的,聽聽他成功背後的精彩故事。

王維山, 1990年來美,出國前系大學英語系講師,英美文學碩士。來美後獲英語碩士學位,後再攻讀美國法學專業,並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現居紐約華埠精辦各類移民案件、商業租約、房產過戶等各類案件。

當翻譯苦於不懂法律

自1990年來美學習,碩士畢業後打工時擔任翻譯,負責翻譯中國客戶和美國律師之間的法律事宜(那時幾乎沒有會講中文的律師),這讓他強烈感受到:法律裡面的概念說不準。

「就是律師直接給你講,你都不一定能明白,再通過一個翻譯,要沒有法律的背景訓練,溝通真是有障礙。」王律師說道,他經常看到中國人和美國律師之間的溝通誤會,因為溝通不便給案例造成難度,甚至造成傷害。

「我就想我要直接當律師,為華人服務,我來自那個社會,瞭解那裡的文化。」這個想法萌讓30歲的他萌發了繼續回去深造的念頭,當好華人的跨文化律師(cross culture lawyer)。「當律師一方面是要有完備的法律知識,另一方面是文化的溝通。」

三年發奮 拿下律師資格

那時候條件很艱苦,王維山一邊上學一邊打工維持生活。「我就想著,三年什麼都不幹,就是唸書。像廟裡修行一樣,別人可以浪費(時間),但我不能。」

「只要是老師佈置的,我肯定全讀,一遍讀不懂,讀兩遍。捫心自問,在大陸讀那麼多年書(一直到研究生),都沒有在美國法學院三年讀的書多。」憑著一股勁,功夫不負有心人,他一舉通過紐約州和新澤西州的律師資格考試。

在採訪時,他開玩笑地說:「以前讀英美文學,很浪漫,一讀法律就很沉重,人的個性也有了很大變化。」從浪漫隨性到沉穩練達,成熟也是有代價的,「朋友見到我,說怎麼這幾年一下子顯老了許多。」他笑著說。

當好律師不容易 責任重

憑借認真辦案、為客戶負責的執業態度,王律師在移民律師領域已闖出自己的天地,很多客戶都是靠口碑介紹而來。談及這些,王律師仍感嘆當律師責任重大,精神上很難輕鬆。有時候第二天要上庭,一切都準備就緒,證據也很充分,給自己說不想了,其實腦子還是會想,一夜裡醒幾次,都成了職業病。也正是因為這強烈的責任感,他贏了官司,也贏得了客戶的信任。

「(律師)對待的東西、涉及的利益太攸關了。如果做不好,刑事案就是人命關天,商業裡面就是勞民傷財,移民案有可能被驅逐出境,10、20年沒法在這呆。」 王律師認為,雖然當事人的因素也很重要,但有時候律師卻能起決定性作用。

◆編者註:文學出身的王律師把法律比作一種特殊的語言,非常嚴謹,但又不狹窄。「平時的語言一說就通,法律不一樣,它這麼一走一轉一提高,這個概念你這麼理解那麼理解也行,你不能說得死死的,它的包容性很大,有辯解的餘地。」

責任編輯:孫秀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