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儿童学传统武术减少攻击行为

城大调查:修武德习武学童遇事懂忍耐

人气 246443

【大纪元2016年07月11日讯】(大纪元记者梁珍香港报导)现代社会父母过度宠爱子女已蔚然成风,不少孩子在“怪兽家长”的溺爱中成长,可能造成他们在待人处事中有所缺失,甚至容易以暴力解决问题,加上社会流行文化中的暴力元素,更易令孩子误入歧途。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有归正这类不良习性的内涵,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内涵存在于有搏击作用的传统武术之中,而习武人所讲“武德”亦是关键。

中国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堪称国粹之一。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儿童学习传统武术可减少攻击行为,因传统武术首重武德,可有效规范儿童的不当行为及增强专注力。

城市大学首次以科学方法,评估习武对学童的影响。有关研究邀请12间小学和儿童之家院舍共3,511名学生,从中筛选出315名6至12岁学童,随机编入4个组别,分别为学习武术、只学习武德、同时学习武术与武德,以及只操练体适能。各组分别要上10节课,评估反应型及操控型攻击行为、违规行为以及专注力前后的不同。

研究发现习武兼习武德的学员,攻击行为在课程完结后大幅下降,在遇到挑衅、攻击或欺凌时,会较多以非暴力和自卫的方式回应。其反应型攻击行为、操控型攻击行为、违规行为及专注力问题分别下降42%、65%、55%及40%,但只学武术和只学武德的一组,虽然一般攻击行为分别下降了29%和34%,但较同时习武和习武德的组别为差。

首次以外家拳作研究

负责研究的城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冯丽姝说,本次是全球唯一一个以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外家拳,作为研究对象的调查报告。

她表示,是项研究可帮助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避免他们长大成为犯暴力罪行的成年人。“希望借着这项研究计划发展出一套以中国武术为本的教学法,让本地学校在日后采用。”

注册社工、鸿胜蔡李佛派第七代传人的李家鸿说,以往研究多限于空手道、跆拳道、柔道以及综合格斗等,或者只针对中国武术内家拳养生部分的功效,但今次是首次有关于外家拳成效的科学研究成果,故认为对推广中国传统武术有相当助益。

在四个研究组别中,有两个组别教授“武德”,这个在传统拳师的口中时常能够听见的概念。然而何为武德?李家鸿认为,这是练武者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学童要从练武带到日常生活中,如何去加强道德,包括面对攻击时如何应对;传统社会亦有“尚德不尚力”、“文以评心,武以评德。”等说法。

看功夫片明武德

李家鸿指,现代父母生育少,容易过度溺爱,使孩子变得骄纵跋扈,甚至操控父母,而行为上亦易倾向以暴力解决问题,加上外在环境,比如多暴力电视或者游戏,亦容易令孩子沾染恶行,“的确现在的孩子易暴力,而且恶一些。”

有关研究教导孩子的方式包括教授“不懂打人学打人,学识打人不打人”等口诀,学童觉得这些语句很有趣,所以喜欢反复背诵。另外,研究还让学童看《霍元甲》、《叶问2》和《功夫》等功夫电影,然后以浅显易出的故事引导他们重视武德。

11岁、习武4年的学童梁颢曦的母亲说,送孩子习武,就是看重师傅重视品德教育。而梁颢曦则说,过去给人欺负,会冲动与人“打交”,习武后学懂武德及忍耐;9岁学童康尔希的母亲则说,学功夫后,孩子从脾气暴躁变得能够忍让,亦重视武德。因为传统功夫讲尊师重道,孩子以往会打弟弟,但现在弟弟同时学武后,只要一提这是师弟,哥哥就会爱护师弟,减少冲突。◇

习武德修身养性 止恶扬善

传统习武之人首重武德。武术大师李有甫曾著文说:万物生于道而存于德。武德者,是为道德之属。道,乃天地宇宙运行之规律;德,是按照天地宇宙之规律行事。秉武之人,信因果、明善恶、尊道重德,知善恶有报,止恶扬善,修德向道,是为武德。

他又说,武之德,是止戈之德;如造字之意,拆其戈,以刃置于侧,是制止暴力,横刃于止,是正字,这正合老子“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即使有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能力和利器而不滥用,即使之虽然有利器甲兵而持正不用,却以柔克刚,这是武德根本。

李有甫认为以德成武,以武修德,武艺道德共修,才可继承五千年中华神传文明之武德。

他还说,传统武术重在武德。但是武德不是武术的全部,还必须有他的技艺、方法、理论和层次。层次是说他要有较高的境界。境界高,就会信因果,明善恶,尊道重德。然后勤学苦练,可以提高技艺,或悟出高的东西,达到高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复兴传统武术。

对于如何引导小孩习武,他表示,一般多从外家拳开始,再走进内家太极拳法,但也强调,越是正统的武术,手法也越简单,着重基础养成,但现代武术多舍传统套路,反失去武术精髓。◇#

责任编辑:李薇

相关新闻
狮子会总监特助:善是稳定社会的最大力量
德州功夫节 小将们功夫游戏比身手
全世界华人武术大赛亚太区初赛将在台大登场
第五届“全世界华人武术大赛”初赛六月启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