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中国商务环境吸引力下降了?

人气 244

【大纪元2017年02月13日讯】最近,中国美国商会(AmCham China)发布了最新一期的《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其中有数据显示,认为“中国是众多投资目的地之一”的外企在过去5年(2011-2016)增长了19%。然而,这样的增长却并不乐观,它意味着,对外企来说,中国这个市场不再是“优先”和“首要”的选择。

这一结论与其它两项数据颇为吻合。在过去5年,认为“中国是首要投资目的地”的外企总数下降了9个百分比,而同时认为“中国不是优先考虑对象”的外企则提高了3个百分比。即便想要跻身“前三”,也得不到更多外企的认可。

对此,大陆有网媒给出了这样的判断:中国这个曾经的“金矿”在外企全球投资的计划中,地位已远不如过去了。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外企不再享有‘超国民待遇’”,“商务环境的恶化让自己感到不再受欢迎”。

通过该句中用到的两个“不再”以及“恶化”一词,人们很容易认为,由于中国这个市场环境由好变坏,才导致了外企的纷纷离场。也就是说,曾经的“好”还是值得肯定的,而“坏”也只是暂时的。顺着这样的逻辑,陆媒含蓄而谨慎的提出,“用政策壁垒束缚仍在为中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外资,并不明智”。

从上述公布的仅限于近5年的数据变化来看,我们是否应该质疑,中国曾经的商务环境一向挺好吗?而如今所呈现出的“恶化”是否又只是暂时现象呢?

我们不妨追溯到2011年,其实当时欧盟的在华商会就已指出,越来越多的在华企业抱怨受到歧视。与此同时,路透社也有报道称,欧盟企业的抱怨是“长期”的,并且抱怨的内容直指在中国所面临的“不公正壁垒”,包括“限制外国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在政府采购中予以国内企业优惠待遇,而外国企业须转让技术才能赢得合约”。

此外,在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报告中也统计得出,高达86%的外企希望,中国能提高监管环境的透明度、可预测性和公平性;72%的外企希望,制造壁垒的行业政策能被限制使用;57%的外企希望,中方能有相应的措施,让外企可以对投资中的不公待遇进行追诉。从这番希望与建议中,我们不难看出,不透明、不可预测、不公待遇以及制造壁垒的政策,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中其实存在已久。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负面因素尽管从外资进入中国之初,就如同“紧箍咒”一般,不知不觉被中共扣在了外企的脑门上。然而,刚开始,中共却极少念咒,取而代之的是摆出一副笑脸相迎的架势,目地是以“廉价”之名来进行诱骗。这种“先骗过去再说”的惯用伎俩早在2001年,中共被允许加入世贸组织(WTO)时就曾用过。

当时,中共官方向各成员国表示,要按照WTO的规则办事,履行对WTO的承诺与义务。然而14年之后,这一国际组织对中共的评价是,“利用廉价劳动力,要求外国公司在当地生产,然后对投资的外企进行法令法规上的打压、在关键原材料贸易上进行限制,以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同时掏空美国和欧洲的制造业”。

这种“请君入瓮”的伎俩足以表明,为外企准备的“中国商务环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圈套,而此时所谓的“恶化”不过就是因为当时被转移了视线、未曾留意的隐患越来越凸显。当外企对“使用中国的原材料”、“提供本国的核心技术和专业知识”、“服从网络管制”等硬性要求乖乖就范时,一直垄断着中国市场及所有资源的中共利益集团,便开始念起当年一早就给来华的外企们戴上的“紧箍咒”。

对于“在商言商”的企业来说,只要尚存一点点利润空间,就会竭尽所能的继续将经营维持下去。然而在劳动力、原材料、地租、税收等所谓的“廉价”成本持续上涨的情况下,这一点点利润也终将被轻易的蚕食。从美国揭示出“今天,中共在关税、知识产权、外商政策、透明度等方面积重不改”的现状中,我们显然能感觉到,外国的官方和企业对中共的固执己见、死不悔改,已表达出了深深的绝望。

虽说成本是外商投资中国的考虑因素之一,但中外双方对同一规则的遵守,则更能保证合作的长久性和稳定性,这显然也更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只要中共垄断市场的本质不变,以权谋私的诉求不变,中外企业以及民众之间的正常、平等合作,永远都只能是空谈。换言之,只有当中共允许市场回归自由,将资源的归属权交还给民众之时,中国的市场以及商务环境才真正有吸引力可言。

责任编辑:莆山

 

相关新闻
中国投资环境、风险 日益恶化
中国投资环境四缺恶化  台商难招架
台商问卷调查中国投资环境 明显恶化
中国投资环境急速恶化 台商将移资东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