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者真的不会生气吗?化解情绪的方法

作者:张瀞仁(Jill Chang)

人气 834
标签: , ,

很多人都误会内向者不会生气,其实是内向者表达生气的方式比较温和而已,神经大条一点的人甚至完全不会察觉内向者生气了。反之,内向者常会觉得别人太容易勃然大怒、讲话不够深思熟虑、让自己很受伤之类。

回溯生理学家怀特.坎农(Walter Cannon)在一九二九年提出的“战或逃”机制(fightor flee response),是说明生物在面对威胁时,会激发一系列神经和腺体反应,判断要奋战或是逃跑。这项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很多情境中,内向者在面对大量刺激,诸如负面情绪造成的高压力时就是这种状况,可以选择战(消灭压力来源,把发怒的对方打昏)或是逃(远离压力,戴上耳机或转身离开)。

然而,我更喜欢《高敏感是种天赋》作者、心理治疗师伊丽丝.桑德(Ilis Sand)提出的方法─在责怪他人和自责之间的中庸之道。采取这种中庸之道,比较接近留在战场上,但目标是降低压力。

解决问题时,通常两方会想找出到底是谁的错,但伊丽丝建议抛弃这种二分法,而把焦点放在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想法上。尤其对内向者来说,如果因为不喜欢生气、争吵,而总是隐忍自己的想法与感受,长期下来,不仅对人际关系没有帮助,还可能造成身心疾病。只谈涉及自己的部分,尽量提供中立资讯或许是不错的表达方法,例如“我知道你们答应客户会尽快处理,但整理每份文件约需一个小时的时间,若你们总在下班前才把文件送过来,我将没办法当天处理完。”

这样的表达方式也可以如此“翻译”:
.我知道你们答应客户会尽快处理>善用同理心
.但整理每份文件约需一个小时的时间 >提供中立资讯
.下班前才把文件送过来,没办法当天处理完 >表达需求

内向者容易想太多,又不喜欢吵架,的确在某些需要快速应对的场合上容易吃亏。但话说回来,只要立场明确,并且使用自己舒服的方式表达出来,其实也不失为一种风格。毕竟沟通的重点不仅止于如何表达,更在于如何让对方完整接受自己的讯息。

大声吼叫或捶桌子是一种沟通方式,但对内向者来说,这并不是最有效的;深思熟虑之后,谨慎地提出建议也是一种沟通之道,但对外向者来说,或许早就事过境迁,根本算不上沟通。换个角度想,每个人本来就不一样,不用强迫内向者变外向,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找到良好的沟通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大声吼叫是一种沟通方式,但对内向者而言却难以适应。(Shutterstock)

你可以跟我不熟,但你会相信我

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焦点都错了。职场上的人际往来其实大部分建立在利害关系上:双方熟不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一点的是你能不能帮他解决问题,包含是否可以信赖、重大专案可否邀你进团队、出国度假时是否可以请你代理职务跟重要客户接洽。有时候这样的信任关系甚至攸关生死,比如在执行太空任务时,美国太空总署常需要在短期间内,让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培养出团队默契,直到外太空执行高难度任务。

二○一一年,国际太空站的团队要执行一项极度精密的任务:从太空站内操作机械手臂,抓住无重力状态下乱飘的补给船,这个任务的执行难度就像追上一台时速五百公里狂奔的邻车,并伸手精确地按到那台车上的某个小按钮一样。失败的话,补给船就会撞上太空站。由于任务攸关生死,素昧平生的太空人之间的互信就格外重要。他们在进行太空任务前没有长时间相处过,更何况其中一个俄国指挥官从头到尾都不认为女生可以上太空,偏偏团队中就有女性太空人。

野外领导力训练专家约翰.坎南盖特(John Kanengieter)协助美国太空总署训练团队时,就是建立“你可以不喜欢我,但重要时刻你可以相信我”的工作关系。工作上的负面情绪与反应,如愤怒、责备等,许多时候都只是因为压力。触发每个人压力的地雷都不一样,有人无法忍受被动的同事、有人受不了语带贬意的批评;而这些压力的在每个人身上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有人会紧张、有人开始找借口或怪罪别人、有人则开始假装自己什么都行。

坎南盖特会带领太空团队进行十一天野外求生训练,让要一起执行任务太空人们暴露在极度不熟悉的环境与高度压力下,观察他们对压力触发点、承受程度、与情绪反应。十一天过后,这群在野外同生共死的太空人便知道彼此的压力反应,他们或许没办法当彼此的好朋友,但却知道什么状况下谁最能派上用场。背负全员性命的任务最后由俄国指挥官跟女性太空人配合,俄国指挥官形容“她操作机械手臂时如入无人之境,砰一下就抓到了。”休士顿基地恭喜他们顺利完成任务时,刚执行完绝命任务的俄国指挥官还可以开玩笑说“休士顿,我们没有问题(Houston, we have no problem.)。”

当内向者面对各式各样的压力反应时,比起更情绪化地吼回去,或开始互相指责,其实可以发挥善于分析的长处,试试这样的解读:“他大吼是因为觉得我们这个专案可能搞砸,压力很大。我可以做我擅长的某些部分,同时让他知道如果我把擅长的部分做好、他也把他擅长的部分做好,我们仍然有超过五成的机会顺利解决这件事。”毕竟无论是基层或管理职,被冠上“情绪化”都不会是太好的结果。

<本文摘自 《安静是种超能力》,方舟文化提供>

职场如战场 如何优雅地自卖自夸?
面对激烈争辩 内向者这样“冷处理”
“安静空间”需求日增 办公与居家设计重简约

责任编辑:茉莉

相关新闻
内向的人比较容易吃亏吗?
你是内向还是社交恐惧症?
外向性格父母如何带好内向性格的孩子
助内向儿童快乐成长的七本好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