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得:引导学生放松心情 考出好成绩

作者:云卷
对考试感到害怕和焦虑,往往会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29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老师,我好紧张啊,你说我这次考试能考好吗?”在考试前经常会听到一些学生这样问我。这类学生一般对待学习很认真,平常作业完成情况也很优秀,但在考前却表现得特别焦虑、没有自信心;平时的小测验一般都考的很好,但越是重要的考试反倒越紧张。

在考场上这类学生通常会紧张得手心冒汗、坐立不安或脑袋一片空白,平常会的题目很多都做不出来;可是下了考场之后思路又马上清晰起来,知识又涌现出来了,真是懊悔的了不得。一两次下来,他们就会对考试产生恐惧心理,越来越紧张和焦虑,考试成绩也一塌糊涂,和平常的成绩表现完全不符。

越紧张越考不好、越没信心

有一个学习很努力的男孩,每次临近考试他就会很不安,我带着他复习时,他都会问我很多他已经熟练掌握的题型。我对他说:“你不用那么紧张,考试的题型你基本上都学会了,而且平时作业和小测验几乎全对,这次考试对你来说不会太难。”他听后并不觉得慰藉,反而更加焦虑了,他说:“老师,万一这次考试出的题都很奇葩怎么办?你说会不会出一些平时没有学过的题型?”

我安慰他不要乱想,学校出题80%以上都是基础题,会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准的。但是他还是没听进去,仍然心神不宁的。结果他每次考试的成绩都远远低于他平时的水准。我觉得这样子下去不行,就问他:“你每次都这么紧张考试,是不是害怕考试失败?”他沮丧地点点头,于是我就给他讲了曾国藩七次科举的故事。

不屈不挠 七次科考才成功的曾国藩

曾国藩是晚清的“四大名臣”之一,他从十四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六次都名落孙山,到了第七次才考中。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那曾国藩又是怎样从失败中爬起来,最终获得成功的呢?

在中国古代,如果考科举的人三次都不中,他就会被街坊邻居挂上“老童生”的外号。在曾国藩几次考不中后,周围人对他的嘲笑和评头论足让他心情烦躁又自卑,以致于更加的急于求成,想在人前证明自己。在他20岁时,曾国藩的父亲安排他去当时非常有名的衡阳双桂书院求学,他更加的刻苦勤奋,可是接下来的两次科举考试他又失败了。

曾国藩的父亲一直鼓励着他,他自己也没有气馁,暗自发誓一定要求取功名。他静下心来,总结了前六次科举考试的失误,改变了以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断地磨练自己诗词的能力。道光十三年,曾国藩去参加第七次科举,考试中他汲取了之前的教训,他没有急着下笔,而是在脑中构思好完整的文章思路后才开始写,终于考中了秀才。第二年,曾国藩参加了举人考试,一次成功,成为了湖南省第三十六名举人。道光十八年,28岁的曾国藩进京赶考,高中进士,因为当时清朝的进士平均年龄在37岁,所以曾国藩成为了当时很年轻的进士。

名人典故使孩子转变了观念

听我说完曾国藩的考试经历,学生问:“不知道他回头看自己当时考试经历是什么感受?”我就给学生看了曾国藩对他九年考秀才的痛苦生涯的回忆“余平生科名极为顺遂,惟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

我说:“曾国藩的优点就在于他愈挫愈勇,并没有因碰到挫折就一蹶不振,这必须要强大的心理才能抵抗住这九年的失败。你现在的小失败和他比,是不是不值一提了?”学生想了下,忽然明白似的笑了。后来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得越来越强,不再害怕考试的失败。即使失败了他也会从中总结教训、找出原因,成绩也渐渐的达到了他应该有的水准。

在面对这种考试心态不稳定的孩子,其实就是要找到他心中真正的心理阴影在哪。不断地激励他,给予他正的能量和肯定。让他知道古代名人在遇到和他一样的境遇时是怎么做的,这样他就会有一个方向和动力,不会一直迷茫的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碰壁,继而学习上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

责任编辑:黎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