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欧美银行倒闭启示 学者:台湾监理应硬起来

专注于为新创企业提供服务的硅谷银行(SVB)突然倒闭。(NOAH BERGER / AFP)
人气: 91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23年04月03日讯】(大纪元记者张原彰台湾台北报导)随着美国硅谷银行(SVB)等银行倒闭事件,以及瑞士信贷无预警倒下并备瑞士银行收购,突显在升息循环下,欧美金融风险压力正在升温。而瑞士信贷事件国人踩雷金额高达41.3亿元,损失惨重,学者提到,虽然现阶段还不至于酿成金融风暴,而对于台湾而言,金融监理机关必须谨慎以待,该监理、该纠正就得硬起来,不能总想着天下太平。

美国硅谷银行(SVB)倒闭事件,使美国中小型银行倒闭潮受关注。除了上述SVB之外,美国Silvergate Bank,以及标志银行(Signature Bank)都因为挤兑而导致流动性不足接连倒闭。

另外,第一共和银行(First Republic Bank)同样摇摇欲坠,尽管美国11 家银行上周将向该行注资300 亿美元,但危机尚未解除。

美国会爆发金融危机吗?这是许多人的疑问,陈松兴接受大纪元时报采访时提到,美国政府的态度是,小银行容易救,尽管他们没特别提,但实务上,政府若让中型银行倒闭“太丢脸”。具体而言,美国政府正对金融机构提供支援政策,防止民众对金融市场失去信任,推估危机不会蔓延到其它大银行,发生金融危机的机会小。

不过,硅谷银行倒闭的问题值得深究,陈松兴说,这家公司它过度把资金房在债券上,而过去在货币宽松时,“他们从中国那里拿钱很容易。”“虽然很多国家都有创投,但合理推断硅谷银行里面很多资金来自中国,因为很多中国创投都在硅谷。”

他说,硅谷银行之所以能成功,是因过去中国的创投兴盛时,在市场上募资很容易,而这些资金最终会进到硅谷银行,而随着中国金融监管收紧,政府对高科技行业也有打击的动作,这直接与间接把资金从硅谷银行抽走,加上目前全球在紧缩货币,硅谷银行最终无法应付这些压力而倒闭。

值得关注的还有瑞士信贷的问题。而目前瑞士银行集团(UBS)已宣布,以 30 亿瑞郎(约 32 亿美元)收购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陈松兴认为,可以代表这个危机暂时解除。

不过,探讨瑞士信贷的危机产生原因,陈松兴提出一个少见的观点,他说,过去俄罗斯的有钱人,以及跟普丁有关系的人士,他们都选择把钱存在瑞士,因为比较不容易被动解,而随着俄罗斯被经济制裁,很多人资金短缺因而把放在瑞士的资金提出来。

陈松兴认为,把钱提出来的,应不只跟俄罗斯有关的人士,很多中国人也把钱存在瑞士信贷,他们可能也把钱给提出来。

这就要讲回瑞士银行收购瑞士信贷的理由,他说,众所周知,是瑞士政府要求瑞银收购的,因为瑞士的经济发展靠的是金融业,一但出现信心危机,等于瑞士经济两条腿断一条,这可能等同于战争的等级。

陈松兴说,瑞士银行一开始抗拒收购瑞士信贷,后来出价金额也低于行情,原因是该起危机事件发生的又急又猛,瑞士银行很难针对瑞士信贷的资产进行定价与估价,无法知晓其“洞有多深”。瑞士政府需要把瑞士信贷留在瑞士,因此决定出资协助,最终才促成这此收购案。

陈松兴说,不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应不至于出现大规模的银行倒闭潮,但中小型银行与地区性银行可能出问题,只是影响仍可控,而现在要注意的可能是中国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危机。

他说,中国金融的透明度不够,地产开发生违约的传闻此起彼落,外界却难看到真实数字,加上中共在两会期间不断强调金融维稳,“我们怕的危机是无法预期的事件,中国的状况很让人担心。”

既然欧美金融危机暂时解除,现在是进场布局的好时机吗?陈松兴说,这些银行的倒闭事件,会让金融业与金融机构间的拆放萎缩,而一但相关放款减少,等同于资金紧缩,加上美、欧还在持续升息,大环境也还在货币紧缩,这种情况下股市充满不确性,并不是进场捡便宜的好时机。

另外,瑞士信贷被瑞士银行合并,高达160亿瑞郎额外第一类资本(AT1)变壁纸。金管会在3月23日发布的统计,指出国人踩雷金额高达41.3亿元。

简称AT1的额外一级资本债券,属于CoCo债券(Contingent Convertible Bond)的一种。而自2021年年底,金管会陆续开放资产管理业者对CoCo债的投资限制。

在2022年8月,金管会修法,把可投资CoCo债的基金类型大幅放宽,包括股票型、平衡型、多元资产型、指数型基金等均可投资,仅保本型基金仍不得触碰。

陈松兴说,台湾虽然可以跟国际金融组织进行内部交流,但通常是出席年会,只能看到一些公开报告,如果又遇到中共是招集人的场合,我们很长只能听到表面,无法知其原委,无法更适当的应用一些工具,这是台湾的困境。

不过最大的问题是,陈松兴说,金融监理机关没有足够的力量具落实金融监理法规,比如这次保险业受伤很重,就调整IFRS的规则。另外,寿险业海外曝险比例高,加上防疫保单问题,以及这次对瑞士信贷的曝险,他们总无法幸免,“金管会发现他们的曝险问题,必须要及时纠正机制,不要害怕得罪金融大佬,不要只想着天下太平。”

责任编辑:郑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