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传承与爱 初来部落的布农族希望

黎俊麟、余高菁选择自种自销,与部落的叔伯阿姨们一起合作(余高菁提供)
人气: 10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24年05月19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台东报导)“我从台中回来后,发现部落的脚步很慢。那时候家里有稻田和红藜、小米、树豆。我妈年纪很大,当时只是分享给部落,种了很多,但一直只是分享给部落的人。后来我决定去跑武陵绿色隧道2626市集,离我最近,开车不到20分钟。于是我们开始在市集展售,卖一些家里的作物。后来发现产品需要一定的包装,于是开始进行一般的行销,并与部落做契作结合,才有现在的稳定稻米和红藜、小米。”台东海端乡布农族初来部落余高菁回忆2008年的情景。

红藜、小米、树豆是海端乡布农三宝。(余高菁提供)

黎俊麟与余高菁夫妻俩七年前回到娘家,眼前是一片青绿的山影和初来桥下的田野。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种植着台东杂粮三宝:稻米、红藜和树豆。这些作物,不仅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食物,更是千百年来布农族传统的延续。

稻米和小米一起种,成熟期,让小鸟吃稻米不去吃小米。(余高菁提供)

克服困境 延续千百年传承的布农族作物

“作物就是这样,有种,就会留下来。”黎俊麟这样说。布农族的传统种子,随着每年的气候自我调整基因,顺应自然演化。他们单纯地希望,这些传统能继续延续下去。他感慨地表示,现在即使在部落长大,下一代对传统食物的记忆也越来越薄弱。因此,他决定接下老人家一代代保留的种子,让这些种子在部落的土地上继续成长。

初来部落小米田。(余高菁提供)

这几年有疫情和地震,如何坚持下来呢?余高菁表示:“当时县政府提供了一些补助方案,比如真空包装的补助,还有原民会的行销协助。我们在2021到2023年间,每月至少跑一次台北的希望广场,虽然一开始很尴尬,但我们迅速成长,应对了客户的不同需求和问题,逐渐适应并提升产品质量。”

她进一步分享到:“我们遇到过挫折,比如红藜有时会有黑点,影响外观,但这是红藜的一部分,很难完全去除。台风和鸟害也带来挑战,但我们找到方法,与稻米收成同步,让小鸟吃稻米,减少损失。后来,我们购买了色选机,解决了人工挑选的困难,提高了效率和产品品质。”

用色选机协助筛选红藜。(余高菁提供)

“种小米、红藜时,怕的不是病虫害,而是草。”黎俊麟笑着说。他们坚持用手拔草,保持无毒的农作物。稻米一年两期,为了保持良好的田间管理,小米和红藜的种植时序跟着稻米走。高俊麟用一整年的时间,向部落的老人家学习如何种植这些传统作物,珍惜岳母和部落耆老留下的种子,让它们重新在土地上发芽生根。

初来桥下田野风光。(余高菁提供)

传统日晒工法 传递记忆中的味道

初来部落以布农族人为主,部落的人文风土浓厚,作物种植取向独特。除了稻米、玉米、小米、红藜和树豆等布农族传统食材。此外,山坡地还种有梅子和李子等果树,作物种类多元而丰富。早晚温差大、日照少,使得作物风味更加扎实,这也是纵谷农耕最大的特色之一。

余高菁选择自种自销,与部落的叔伯阿姨们一起合作,希望提升初来部落的经济产能,成就共好心意。传统的日晒工法,不仅是农人的浪漫,更因为这样的方式能保留谷物的本质,口感Q香。特别是树豆,经过日晒、冷冻反复工序,不仅解决了豆虫问题,还能带给客人们记忆中的味道。

小米、红藜和树豆等布农族传统食材。(余高菁提供)

虽然去年小犬台风和今年的花莲大地震,让东台湾的观光影响巨大,但余高菁表示:“我们布农族人天性乐观,会正向面对困境。”

红藜、小米、树豆目前我们都是采用友善耕种、申请生产履历。我们产品品质稳定后,就减少去北部展售,更多地发展线上销售,因为长辈年纪渐长,需要更多时间来照顾。

关山圳水质纯净。(余高菁提供)

稳定的客户基础

“其实到现在,我的客人都蛮稳定的,只要他们吃习惯,就会持续购买。花莲大地震那一天,还有老顾客传简讯跟我说“余小姐,你们台东还好吗”,当下我好感动。除了当客人以外,他们真心互动后,就会变成朋友。”余高菁提到。

连续遇上肺炎疫情、花莲大地震,开发新的品项“鹿角蕨”。(余高菁提供)

她进一步说到:“在台湾很多人卖小米、红藜,我们这些客人最后会选择我们,我不晓得是不是我们平常比较用心,人员的一些互动也很重要。除了当客人以外,客人跟我们最后就会变成朋友,或者是坐上去台北参加希望广场市集,他确定我会来,就一定会来找我买。”

余高菁很诚恳的表示:“我觉得我不像在卖东西,就像朋友一样。我到现在还是用稳稳的方式经营,能够新增当然是最好,如果稳定的客人继续,我们都很感恩。”

黎俊麟和余高菁夫妻的故事,展现了对布农族传统作物的珍惜与热爱,透过他们的努力,让这些千百年传承的作物在初来部落的土地上继续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玉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