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专访】历史学家何晓清:以真相抗衡极权

2024年3月28日,历史学家、前香港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何晓清(Rowena He)博士应温哥华支援民主联合会邀请,在温哥华举办“以记忆抗争 从天安门到香港”(英文)学术讲座。(杨欣文/大纪元)
人气: 81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24年06月01日讯】(大纪元记者杨欣文加拿大温哥华采访报导)“六四”屠城过去35周年了,真相仍被掩盖,历史的伤口仍未愈合,作为研究中国历史和1989年天安门运动的学者,何晓清竭尽所能传播真相,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六四”,让血写的事实不会被遗忘,让正义最终得到伸张。

“六四”凌晨,那队在火光中向和平示威的人群扫射的军人;长安街上,那以血肉之躯挡在坦克车队前的勇士……历史的画面历历在目。为纪念“六四”35周年,历史学家、前香港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何晓清(Rowena He)博士应温哥华支援民主联合会邀请,于3月28日和5月18日在温哥华分别进行了“以记忆抗争 从天安门到香港”(Memory as Resistance From Tiananmen to Hong Kong)(英文)学术讲座和“35年来家国:从六四到香港”(Between Home and Homeland:A Personal Journey to Hong Kong)(中文)专题讲座。

2024年3月28日,历史学家、前香港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何晓清(Rowena He)博士应温哥华支援民主联合会邀请,在温哥华举办“以记忆抗争 从天安门到香港”(英文)学术讲座。(杨欣文/大纪元)

寻求真相很重要

对于民众来说,了解历史真相很重要;而对于历史学者来说,找出并让民众知道历史真相则是责无旁贷。

何晓清表示:“开始做这个研究是在多伦多大学,我的硕士、博士论文都是跟‘六四’相关的。为什么研究?作为一个研究历史,或者中国问题的人,从一个历史或者学术的角度,就是这个事件的真相,这么多年都是被掩盖、被埋没的,所以寻求真相很重要。

“还有,‘六四’不只是事实之争,而且是价值之争。1989年对后89中国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对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也是影响非常大的。‘六四’之后,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之下,新的年轻一代,在中国‘大国崛起’的时候,把任何对共产党的批评,都认为是对中国、或者中国人民的批评。当然,我们都看到,这些在COVID或者‘白纸运动’之后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年轻一代的觉醒很重要。

“当然从个人或者人民的角度来说,‘六四’35周年,还没有真相。天安门母亲他们还不可以公开地悼念他们失去了的亲人,好像我这些研究‘六四’的学者,最后都会被迫流亡海外,很多当年的学生、知识分子,都不可以回去,有些已客死异乡。舆论只有一边倒的官方的宣传,人民的声音听不到。”

何晓清觉得,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作为一个学者,或是一个世界公民的角度,找出真相都是很重要的。

为寻真相和公义 义无反顾

在中大历史系任教期间,何晓清(戴粉红口罩)与学生到校内的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查阅历史资料。(受访者提供)

很多人对何晓清的了解,是源于2023年10月的一则曾占据全球很多媒体重要位置的新闻——因香港入境处拒绝延长工作签证,时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何晓清,遭中文大学历史系即时解雇。据香港媒体报导,这是香港学术界人士因观点导致得不到工签继而被解聘的第一例。

何晓清被香港中文大学解雇后,中大历史系的学生在毕业典礼当天到她办公室送花。(受访者提供)
被解雇后,何晓清最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做的余英时先生的讲座海报仍贴在门上。(受访者提供)

“六四”那年,何晓清还是一名17岁的中学生,与很多大陆沿海地区的民众一样,是通过收看香港电视了解外面的世界。她知道了‘六四’屠城,亦参加过省港澳大游行。

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何晓清在内地工作了一段时间。1998年,她经香港飞往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来她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是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学者,其中专注于“六四”事件的学术研究上。

在此期间的2014年,即“六四”事件25周年时,她出版了《天安门流亡:中国民主抗争的声音》,该书被《亚洲协会》评为该年度有关中国的五大书籍之一。

2019年7月,她从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完成研究项目后,飞抵香港,担任中大历史系副教授。何晓清于2020、2021年均获得中大文学院杰出教学奖。2022年7月,应中大推荐赴美研究,同月申请2023年6月回港任教的工作签证。但2023年10月24日,香港入境处“在考虑了所有因素和周边环境后”,正式通知她拒发签证。

当在中大办公室的几十箱藏书从香港运到美国住处时,她忍不住失声痛哭。香港已成为她回不去的地方。

机枪和坦克无法征服对真相的追求

何晓清在哈佛大学任教期间多次获教学奖。图为她与学生在该校查阅“六四”档案库。(受访者提供)

何晓清相信,人们对公义、对真相的追求,是机枪和坦克无法征服的,也不会因为强权而改变。她希望“以生命影响生命”,通过写书和教学可以帮助年轻人一起去了解、讨论关于“六四”的话题,她相信种子播下了,总有一天都会开花。

2010年,何晓清首次在哈佛大学本科新生中开设“天安门运动历史与记忆”这门课程。这是全世界目前唯一专门以1989年北京天安门民主运动及其对后89中国影响为内容的课程。她还主持过一些相关的暑期课程。5年教学的生涯中,她有3年获颁卓越教学证书。

何晓清在早年接受美媒采访中谈到,她带领学生讨论学术文献,查阅当年的原始资料,翻看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28箱“天安门档案”,邀请亲历者到课堂上讲述他们的经历。当学生们看到这些实物的时候,就不是用“经济发展所以要镇压”就可以打发的了。当听到被坦克碾断双腿的方政作证的时候,那些不相信或持怀疑态度的学生也被触动了。何晓清的课堂和研究成为海外“六四”研究的一个中心。

何晓清在她的书中提到:“‘六四’这一代人是在理想主义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当年大家走上街头,不是因为仇恨,不是因为绝望,而是因为爱,因为希望,甚至因为对当局的信任。”不过,“‘六四’镇压突破了人性的共同底线”。

她在接受港媒采访时曾谈到,以前大家不太了解中共政权,其实中共的本质从未改变过,当感到权力受到威胁,就只有一个(镇压)结果,她在八九六四就见证过。

令她感到鼓舞的是看到现在香港很多年轻人,内地的年轻人,正在慢慢地、以不同的方式在觉醒,去参与这个公民社会的建立。

2021年是民主女神像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最后一个“六四”。何晓清(图中)穿黑衣悼念,其后民主女神像遭移除。(受访者提供)

温哥华的两场讲座,包括一场在卑诗大学校园的英文讲座,和第二场广东话的讲座,都是香港跨代的移民来参加。两场讲座之后,何晓清感到:“这对大家那个触动是很深的。我觉得只要大家了解到这个真相、事实,了解到1989年那几个月发生的事,和‘六四’之后大家要继续这样去追寻这个公义的艰辛,都会很容易产生共鸣。”“如果是对‘六四’有记忆的老一辈的话,他们还是会有一个很强的希望,有真相、有公义的一个希望还在,对于年轻一代来讲,他们可能会想了解多一些。”她认为,在自由的社会里面,大家可以为此共同去做一些事情。

在温哥华的专题讲座结束后,温支联主席李美宝向何晓清赠送纪念“六四”T恤。(温支联提供)

共同守护真相 对抗强权

1.中共一直在涂改历史 污名化守护真相者

港版国安法实施以后,香港的大学、公共图书馆等就开始下架中共敏感的图书资料,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何晓清表示:“其实中共对历史真相的改写,都不是第一天了。我不是只做‘六四’研究,我是教整个近代史的。过去所有的无论是反右、文革、土改、大饥荒、延安整风等,这些历史事件、集体记忆,一直都是被操纵的。中共通过课堂、通过对媒体的控制,自上而下地操纵,也都不是第一天才发生的事。我们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记忆与遗忘的抗争,不只是‘六四’的一个记忆,而是其它所有的记忆。可能对于香港的朋友来说,可能这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们在研究近代史的时候,已经一直都是这样的,包括我本人的书,都在香港的图书馆被下架了。然后,《文汇报》也都会写一些文章,说我是怎样的外国势力,对我所做的事情污名化。”

2. 批评过去是为了不让历史重演

何晓清表示:“做‘六四’这个题目当然是困难重重。我们这么多年一直活在各种各样的恐惧当中,我觉得中共或者所有极权的政权,都是靠恐惧来维持他们的统治。譬如我们做研究通常都要收集资料,在没有言论自由、学术自由的情况下,大家在恐惧里面,就不敢去讲这件事,你就很难去取证,这是第一个困难;第二是我们自己都要在这个恐惧当中去做研究;第三个就是,遭到小粉红,例如我最近在加拿大某大学遇到的老粉红的攻击。”

据台湾媒体报导,在何晓清主讲的“六四”讲座接近尾声时,一个自称是“香港人”的中年男子突然站起来闹场,说什么“六四”事件的死难人数,远不及南京大屠杀事件,所以“不要妖魔化中国”。令何晓清没想到的是,现场的中国青年留学生比她还气愤,当时就跟这名“老粉红”辩论起来。

对此,何晓清强调,批评过去,是为了不让历史重演。“六四”事件过去35年,有些人身处自由国度,仍跳不出当年被洗脑的思维,党国不分,就代表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何晓清知道:“我们要靠一己之力去孤身奋战,或者我们大家都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孤身奋战,当然是很不容易,但是,有很多我们认识的不认识的、出名的不出名的人,大家都一直在为了守护这个记忆、这个真相在坚持,以对历史的守护,以记忆作为一种对强权的抵抗。”

所以她觉得:“在一个强权面前,我们的力量是很有限的,但是我觉得我们就是有一个无权者的权力,就是在我们自己的位置上,继续坚持去深耕细作。每个人只要都在坚守,就好像香港30年来维多利亚公园的烛光那样,大家每一年都点一支蜡烛,或者现在我们可能连蜡烛都不可以在维园点了,但我相信,大家都会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位置上去守护那个烛光,就好像在最黑暗的时候,我们都会去守护,总有一天会等到黎明,总有一天会得到公义,历史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可能我们做了很多事都没看到有改变,但是正像捷克共和国首任总统哈维尔所说的:“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就一定没有改变。所以,我们就要一直坚持下去。”

10年前、“六四”25周年的时候,何晓清在美国国会做过一次听证,今年“六四”当天,何晓清将再次出席美国国会的“六四”听证会。她表示:“我只会说出真相,讲述真实的历史。”

责任编辑:林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