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互动:走向共和与当代中国〈一〉

人气 4

【大纪元11月10日讯】(新唐人热点互动) 主持人:李天笑 时事评论家:陈破空 法律专家:项小吉

主持人:北京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剧“走向共和”播放后,特别是禁播后引起海内外的热烈讨讑,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叫中华民国及中华共和国。1949年共产党打跑了国民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为何要戒严,走向共和?辛亥革命为中国实现了共和了吗?清廷的专制和中国今日的专制有何相同之处?及清廷的腐败和中国当权的腐败有何相同及不同之处?“走向共和”节目播出之后受到的热烈回响,本节目请了两位专家谈谈为何中国要禁演该剧?

项:该剧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史学透过对历史的反映,影射当今的现实政治情况,剧中的许多镜头和情结与当今现实的政治情况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容易引起人民做许多的政治联想,这些相似之处对中共的政府来说是极为忌讳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对该剧的禁播、书的禁售及禁止出版是可找到原因的。

陈:与权力有关,因该剧播出时正好是SARS瘟疫爆发的高峰期,且胡锦涛才刚执政,该剧播出的时段正好是在中央电视台的8点钟黄金时段,城市中大部分民众因SARS而不敢出门,很多人看了此电视剧。因此剧在播放中途被江泽民代表的保守派人士发现,整片连续剧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被要求草草结束,甚至连孙中山先生的演讲都被删去了三分之二,所以这些都与权力斗争有关。

主持人:走向共和一剧中有两个词,走向及共和,请两位谈谈共和的意思?

项:共和是一个文明的国家体制,它是相对于帝制的,帝制代表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皇权政治,基本上是对立的,但两者之间会有一个过度期间。共和肯定是没有帝制的,但没有帝制不代表是共和的。以“走向共和”这部片出现袁世凯篡位的寡头政治来讨论“走向”二字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的经验是昙花一现呢?还是还没有实现?中国是走向共和呢还是从共和后退很值得讨论。

陈:孙中山先生谈到五族共和是希望五个民族和睦相处,强调的是宪政、民主。以这部片的安排手法来看似乎是暗示共和就到孙先生的演讲为止。

主持人:请项先生解释一下所谓从共和倒退的意思?

项:在中国近代史近一百年的这段期间,共和曾经昙花一现过,就在辛亥革命后孙先生推翻帝制的短暂时间,被袁世凯窃取革命的果实后就结束了。以现在大部分人民要行宪而不要制宪和修宪来看,中国在走向共和的路上是往后退的,因为每修宪一次人民的权利就少了一点。所以中国基本上是退回共和。

主持人:请问陈先生: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共和国吗?用共和可以概括一个国家的性质吗?

陈:显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目前是以共和之名行专制之实,广义地看,实际上它是延续封建皇权的政治实体,以一党专政就代替了过去的朝廷的专制。

主持人:从1949年建国以来,尤其是经过江的13年统治,你认为中国是走向共和吗?还是没有?

陈:从1949年到1979的这30年,不论是在中国的经济、文物、社会、文化、道德上都受到了一种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破坏。所以称为破坏的30年。破坏结束之后进入以邓小平为首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文化、道德的恢复期。以江主政的13年最大的特色就是继承邓的改革开放成果,表面上整个国家的国力强大、经济在发展得以与美国并驾齐驱,可是另一方面回到毛的守旧问题上。所以整个国家是停滞的,因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是有多项指标的,不能独重经济指标。而是要衡量社会、文化、人文、道德等多项指标的。

主持人:请问项先生觉得江的时代是在走向共和吗?

项:江和过去的几个领导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他只是掌握了特殊的机运而掌权,实际上他在政治上并无改革,一切都以稳定压倒一切为口号。而在经济上也只是萧规曹随,承袭邓时代改革开放的作法。

主持人:为何晚清的“洋务运动”和邓小平时代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如此地相似?

陈:洋务就是学习西方人的事务,而邓小平到新加坡看到新加坡的富强,回来后致力于国内的开放改革,所以基本上是一样的。

项:邓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新版的洋务运动。改革指的是对内的经济改革,而对外是指吸收外资,吸收外来经验及技术和开放留学生培养人才。所以基本上是抄袭李鸿章他们当年的作法。

主持人:晚清的“祖宗之法不可变”和后共时代的坚持四项坚持基本则及稳定压到一切有何一致性相同之处?

陈:晚清和后共时代虽然相距百年,但在中心思想维护既得利益上是相同且一致的。当国内、外的巨大压力来临时什么都可以变。但是顾及当权者的既得利益时,晚清即说祖宗之法不可变;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及稳定压到一切。而所谓的稳定是指维护政权的稳定、既得利益而非国家的稳定。

项:中国历史迄今还是专制的历史,从家天下到满清的族天下到中共的党天下到江泽民的帮天下的变化来看晚清的“祖宗之法不可变”其实与中国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及稳定压倒一切其实是一脉相传的。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改革经济不改革政治;而开放只对外开放而不对内开放,不开放言论信仰自由、宗教自由。有所改有所不改,有所开放有所不开放,只要涉及到当权者的利益时,就会拿出自己所提出的口号来保护既得利益。

主持人:陈先生为什么您说晚清之“师夷之长以制夷”和现代所谓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相似的?

陈:这两句话其实是一种变通的说法,前面那句话是古语,后面这句话比较有现代色彩。“师夷之长以制夷”是说当时将外国人的长处学习下来以制夷外国人,也说明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就是说我习你的东西是为了要制约你,而不是要把你的东西变成我的。无独有偶的中国共产党也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明明是学了外国的资本主义,却爱面子而在社会主义之前加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方面动摇了中国的根本又放弃了社会主义。所以和晚清的“师夷之长以制夷”都是一样的。

主持人:项先生有何结论?

项:中国所谓体制的改革,不论维新也好、改良也好,洋务也好的一些活动都是在于被动性的,因为这些专制集团走洋务运动也好,改革开放也好因为都是被动性的,所以就决定了活动的内容有所选择性。他有所学有所不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学部分哪些部分为用呢?洋务运动的兴起是他认为火烧圆明园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处于挨打地位是因为自己在科技方面不如人,而不在制度上不如人,所以他要补的是他不足的部分,并不会改掉他既得利益的权利那部分,为的是巩固他现有的政权。所谓的西学为用无非是学科技这部分,而中学为体,是专制制度这部分是不能触动的,这些是他们洋务运动的主轴。

主持人:陈先生您还提到现代的89民运和戊戌变法有何相似之处?

陈:当时的戊戌变法追求的是君主立宪的方向,宪政是建立议会建立一些民主的雏形。而且它是上下内外配合的一种改革;清廷内部有光绪推动变法,而外部有以康有为为首的知识份子在推动改革。与89年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党内有改革派胡耀邦、赵紫阳。而党外也有强大的民主呼声;由学生和知识分子结合的巨大压力。他们之间的不同是规模大小的不同,实际上做的事都是相同的--都是要突破旧势力的封锁向多元化、开放的民主型态转型。

主持人:项先生是由89年民运出来的,您如何评价这些事?

项:基本上是有些不同的地方,89年民主运动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提出经济、人权改革这方面的对话,基本上以改革、改良做为基本诉求。到了戒严时期这场运动已上升到革命性了,已提出打倒共产党推翻邓小平垂帘听政的这样一种格局,因此这场运动,如六四会镇压是因为共产党已经看到了这种革命性。所以89年这场民主运动是以改革、改良做为起点而逐渐上升到逼近革命性运动的临界点。所以它是有一个渐进过程的。

戊戌变法同时存在着两种格调,一是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改革运动。当时孙文已经同时提出了革命的声音,只不过这种声音是相当微弱的,因为孙文当时并无和主流派、当政者挂勾,但是革命的声音已经存在了。所以戊戌变法时期是改良型和革命性同时存在的,只不过改革的声音大一些,所以和戊戌时的状况和89年民主运动是有些不同的地方。

主持人:但是以89年民运的结果证明,中国政府目前的体制下连这种没有革命的改良都是不允许的!

项:因为邓小平的政治统治和西太后的垂帘听政其实是一回事的,是一样的。改良也好革命也好,只要触动了当权者的根本利益,他肯定会镇压的。以邓小平及西太后而言对于这些改革、改良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可以容忍的。只要这些改革是以他为主导的即可以容忍。如果这些改革、维新是由别人主导,那么不论这场改革多么平和、低调他们都无法容忍。如果新政是由西太后主导而非光绪主导,新政也许会推行下去。89年亦是如此,如果改革是由邓小平主持而非赵紫阳主导的话邓是能接受的。所以对这些政客、投机派而言只要改革不触及他们的利益及以他们为政治中心的话基本上这些改革他们是可以容忍的

主持人:所以关键是一个“权”字。
请问陈先生:总结的说清廷最大的特点就是腐败,当前中国也存在着这些问题,和当时的清廷相比你觉得有那些相同点和那些不同点?

陈:首先谈制度性的腐败,清朝的腐败显然是几千年的专制及人治的结果。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可以说数得出来的清官寥寥无几,而贪官却是满天星斗。因为是人治的社会,没有互相监督没有互相制衡,且因为是人治的社会因人性会有许多弱点,当一些制度不能保障现存的缺陷弱点时腐败就是必然的。特别是到了一个王朝的末期。

王朝的初期还有一个新开局、新气象到了王朝的中、后期这些现象就不可控制了。从这点看中共,中共在成立时还有坚苦奋斗、勤俭节约及干部的光辉典范,到后期就不行了随着经济利益及各种利益争斗愈来愈白热化时和腐败就开始泛滥了。

满清和中共都是从山海关打下来的,开始的时候气势都很强大,表现得很正面,尤其是清朝还有长达120年的全盛时期,领土及彊域亦是最广大的,让人感觉这个国家是没问题的是富强的,而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于开始以庞大的军队,到朝鲜到越南和美国作战,也显示了强大的国力这样的假象,也让人民产生了一种幻觉,让人觉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要走向康庄的幸福大道了。但最后却有一些情况--表状不如里状,外强中干。经济没有发展,制度观念没有改善,人性道德没有改善。结果社会腐败泛滥。清朝之所以灭亡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官商勾结,现在中国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官商勾结。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谈到这儿。谢谢两位佳宾的评论,谢谢您的收看。(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林一山:被历史选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为信念从没退后?
【名家专栏】你的口罩为什么是中国制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