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的育儿手记〈六〉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18日讯】
二岁九个月
会背两首唐诗和几首儿歌;会认一百多汉字;会把积木排成长条状(仍未有空间概念)。对数位的概念在“二”以下,超过两个则表达为“两多”、“多多”。偶尔可数出“三”,尽管可背出五十以内的数目,但不能对照实物数出来。

我出差二十多天,一进家门,儿子非常亲热地冲过来一把抱住我,“妈妈、妈妈,我好想你!”我指指脑袋问:“是不是这里想?”“不是。”我有点奇怪,“什么地方想呢?”以为他会指指心窝,谁知他却指着肚子,“这里想。”见我不解的表情,接下来继续补充,“眼睛想、嘴巴想、屁股想,全身到处都想!”我一直以为只有脑子才能“想”,中国人也有讲“心想”的,却不知原来他的肚子也能“想”,全身到处都能“想”。我能体会,儿子的这份“想”是实实在在的,真让人感动!

儿子爱爬上桌子或椅子往下跳,我警告他,“跳下来会摔破鼻子。”他幷没被吓住,而采取了先用手抓住鼻子,再往下跳的保护措施,跳下来后自己有点不放心,要让我帮他看看,“我的鼻子摔破了没有?”我不理他。继续再跳几次,发现没人管,于是就没兴趣再表演了。这跟比赛场上一样,观众多了,鼓掌、起哄,运动员的劲才会足。我知道了,往往不理睬的效果胜于劝说。

儿子过去很乐意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别人,现在让他分,他则要权衡,一看到自己爱吃的东西少了就不肯分,先要了解一下,“我没得吃怎么办?” 他知道,“这些东西是属于我的,我可以不给别人。”小时候的“大方”是纯真的,现在的“小器”是学会了为自己打算。在大人看来,这无疑是一种进步,是思维成熟了的表现。当然,进而到“孔融让梨”又是另一种更高的境界了。从这时起,我注意时时用各种小故事教育他,防止他滋长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的自私自利心理。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大家不都是这样慢慢的学会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吗?其实深究一层,这何尝不是纯真本性的倒退呢?八仙中的张果老的倒骑毛驴,确实很有道理,所谓的发展和成熟实际上亦是一种倒退。

二岁十个月
会准确地数出“三”;会把两种相似的东西作比较,问是否一样;会唱完整的歌,会穿裤子和没有扣子的衣服。对过去一律讲作“昨天”。遇到高兴的事会情绪激动,又蹦又跳,大喊大叫以至脖子上青筋显露。

有客人来家坐,走时儿子会好客地送出门去,“再见!有空来玩。”客人夸他有礼貌。早上我送他去幼稚园,离开时他也高喊:“妈妈再见!有空来玩。”有点牛头不对马嘴了。

对大自然各种现象开始产生兴趣,问:“风为什么会吹?”“云有没有妈妈?”“水为什么不能用手抓起来?”

自己把塑胶凉鞋的鞋带拉断了,向我报告,“鞋子生銹,鞋带自己掉下来了。”

我平时一看到他的手脏,随口就讲:“快去洗洗你的猫爪子!”这天来了客人,我端出一盆水给他们洗手。儿子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大声问道:“妈妈,你打水给谁洗猫爪子呀?”当场让我好尴尬!从此再也不敢随便对他使用不规范用语了。谁说是大人在教育小孩呢?孩子不是也在不断给大人上课吗?

三岁
我要去外地进修,儿子被送去农场跟公公、婆婆住了一阵,听说很调皮。婆婆熬好一锅猪骨汤,一家人坐好准备吃饭,他手脚快,一下就把自己的鞋脱下塞进汤锅里。公公可惜得说不出话来,小姑子气了,但婆婆还是护着孙子,不让责备他。

在农场,儿子每天一早起床就提只小篮子到处串门,谁家有煮熟的番薯、木薯都放几个进他的篮子,儿子吃得胖胖的。邻居的小姐姐们都喜欢带他,个个争着要喂他吃饭,以至每次婆婆做好了饭盛出来,都要由他自己点名让谁喂饭。最高兴的事是公公每天背着他走一段路,去农场场部买一个糖包子吃。

农场的养鹿场是他最爱去的地方,养鹿场的伯伯指着一头鹿说归他了,于是每天都要拉婆婆去看看“我的鹿”。我和丈夫回农场接他,发现儿子俨然是那里的主人:带我们去看“我的鹿”;看家里菜地的菜,幷告诉我每种菜的名称;一路上不断热情地与叔叔婶婶们打招呼;还在路边找了一棵有树丫的小树,顺便表演了爬树。我肚子有点不舒服,他马上领我上公厕,幷站在粪坑边上滔滔不绝地出主意:“如果你是湿热,就要吃凤尾草拌蜜糖,如果你是着凉了,就要在肚子上擦驱风油。”

儿别三月,当刮目相看!@、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家里添了个婴儿,每日工作量大增,据说养一个孩子要用十万个工:不停地喂奶、喂水、换尿布、还要给他洗澡。一遇阴雨,房间里里外外全挂满尿布。我也无暇顾及什么仪态:衣服上总不时被沾上点黄的、白的。哭闹声一起,全家人就紧张地轮流把孩子抱在怀里又拍又摇。据报上介绍,婴儿脑子嫩,用劲摇动会损坏大脑影响智力。我专门训练了丈夫的姿势,怕男人力气大,把孩子拍伤摇散了。
  • 从这时开始,当母亲的麻烦事剧增了,每看到一样东西都要回答儿子的提问:“这是什么?”“做什么用的?”“还有呢?”一直穷追不舍。所有那些问题汇集起来,足够编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儿子爱看《看图识字》、《小朋友》等读物,老是缠着大人给他讲解,真后悔生孩子前没有念一段幼师课程,以应付眼前的每日必考。
  • 弗罗伊德讲的恋母情结也许是存在的,儿子对父亲有点排斥心理,不愿他与自己一道分享母亲的感情。吃饭时我提醒儿子别光顾吃菜不吃饭,等下一次吃饭时他就会告状,“妈妈你看看,爸爸光吃菜不吃饭,他不听话以后会长大孖疮的”。真是个莫须有的罪名。
    丈夫自从有了儿子时常叹惜,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已降为二等公民,我又要当妻子又要当妈,只能当妈为主,为妻作次。
  • 遇上有趣的电视节目可安定下来坐着看几分钟。对大人们谈话开始有兴趣,一见大家笑也及时跟着笑,而且声音特别大,笑完才想起问:“妈妈,你们刚才笑什么?”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
  • 美国佛州一位母亲说,作为家长,她的职责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队长”,并拒绝成为他们的朋友或“直升机父母”,否则你将培养不出有韧性的孩子。
  • 漫无目的的育儿,是一件非常慌乱的事。有了孩子后的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许多抉择:替孩子准备什么食物?找什么学校?玩什么运动?如果父母心无定性,总是犹豫不决或朝令夕改,家庭就会陷入各种混乱。
  • 绒毛玩具
    六岁之前还是处于自我为中心的时期,没有所谓的“他我概念”,如果这时强迫孩子分享,其实是抢劫的行为,要让孩子懂得“分享”,应该先满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后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渐成形。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当孩子表现得不如我们所预期,我们感到生气,而对着孩子指责、批评、责骂或威胁……但我们如此反应,除了宣泄自己的情绪外,对孩子的帮助到底有多大?
  • 良好的亲子沟通,可培养小孩愿意诉说的习惯。(Shutterstock)
    不少父母师长总是摸不透:为何孩子老爱对立反抗?也常为这种行为的教育问题而犯愁。针对这类恼人的问题,临床心理师厘清常见的教育迷思与误区,并提供三招教养秘诀,指引如何有效经营良好互动,化解剑拔弩张的危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