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的育儿手记〈五〉

痴心妈妈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14日讯】
二岁四个月
会双脚离地跳起;会区别“圆、正方、长方、三角”等形状的平面图形;会自己穿袜子和鞋,但不会区分左右脚,经常把鞋穿错。特别爱背书包,睡觉时也要背在身上,只好等他睡熟才解下。硬要把邻居小哥哥的红领巾扎在自己脖子上不肯解下。

遇上有趣的电视节目可安定下来坐着看几分钟。对大人们谈话开始有兴趣,一见大家笑也及时跟着笑,而且声音特别大,笑完才想起问:“妈妈,你们刚才笑什么?”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其实有的大人也有这种表现:先凑和着一起笑,完了也不知笑什么,末了还不好意思问,不如儿子这份坦诚。

二岁五个月
会认五十多个汉字。
第一次到广州动物园,能对照实物讲出十多种动物的名称及它们在干什么。大象园里正好有一只公象,一只母像及一只小象,儿子认定这是一家子,“爸爸、妈妈和小象”。他对小象尤其感兴趣,跟着看了好久,以后每次去动物园都指定要“先去看我的小象”。
“爸爸、妈妈和小孩”这是儿子认定的所有人或动物的基本家庭结构。

二岁八个月
吃饭时爱边吃边玩,爬上凳子或窗台,有时边吃饭边翻看《看图说话》。
丈夫进修去了,才走二十多天,儿子就跟我说:“爸爸是什么样子的我忘记了,你带我去广州看爸爸好吗?”我问他是不是还想看看那只小象,老老实实点头承认了。

有一次我明明听见他在邻居家骂人,“我打你!”我喝问:“你在讲什么?!”马上答:“我在叫伯伯好。”接着真的大声叫:“伯伯好!”叫给我听。后来邻居跟我说,过于严格要求小孩会造成他阳奉阴违的表现,想想也有道理。

我用衣车缝衣服时儿子老是爬到我的背上玩,姑姑叫他下来,他不高兴了,满口大人语气反驳,“你看你的书,管别人那麽多闲事做什么?!”

我弟弟在糖果厂工作,儿子因此而特别自豪,常听他向小朋友们吹牛,“我舅舅是做很甜很甜的糖果的。”小朋友兴趣来了,“你舅舅做的糖果在哪里?”怕别人来要糖果,忙说:“还没做好。”

开饭了,我叫儿子,“快来吃饭!”他斜眼看了看我手里的碗说:“你拿的不是饭,是猪肉粥。”有时告诉他,“别趴在地上弄脏裤子!”马上被纠正,“我没有趴,是跪在地上。”没想到这小子学会讲话才一年多,与他对话就要斟词酌句,说话稍不注意就被他抓住不放。@、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家里添了个婴儿,每日工作量大增,据说养一个孩子要用十万个工:不停地喂奶、喂水、换尿布、还要给他洗澡。一遇阴雨,房间里里外外全挂满尿布。我也无暇顾及什么仪态:衣服上总不时被沾上点黄的、白的。哭闹声一起,全家人就紧张地轮流把孩子抱在怀里又拍又摇。据报上介绍,婴儿脑子嫩,用劲摇动会损坏大脑影响智力。我专门训练了丈夫的姿势,怕男人力气大,把孩子拍伤摇散了。
  • 从这时开始,当母亲的麻烦事剧增了,每看到一样东西都要回答儿子的提问:“这是什么?”“做什么用的?”“还有呢?”一直穷追不舍。所有那些问题汇集起来,足够编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儿子爱看《看图识字》、《小朋友》等读物,老是缠着大人给他讲解,真后悔生孩子前没有念一段幼师课程,以应付眼前的每日必考。
  • 弗罗伊德讲的恋母情结也许是存在的,儿子对父亲有点排斥心理,不愿他与自己一道分享母亲的感情。吃饭时我提醒儿子别光顾吃菜不吃饭,等下一次吃饭时他就会告状,“妈妈你看看,爸爸光吃菜不吃饭,他不听话以后会长大孖疮的”。真是个莫须有的罪名。
    丈夫自从有了儿子时常叹惜,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已降为二等公民,我又要当妻子又要当妈,只能当妈为主,为妻作次。
  • 美国佛州一位母亲说,作为家长,她的职责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队长”,并拒绝成为他们的朋友或“直升机父母”,否则你将培养不出有韧性的孩子。
  • 漫无目的的育儿,是一件非常慌乱的事。有了孩子后的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许多抉择:替孩子准备什么食物?找什么学校?玩什么运动?如果父母心无定性,总是犹豫不决或朝令夕改,家庭就会陷入各种混乱。
  • 绒毛玩具
    六岁之前还是处于自我为中心的时期,没有所谓的“他我概念”,如果这时强迫孩子分享,其实是抢劫的行为,要让孩子懂得“分享”,应该先满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后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渐成形。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当孩子表现得不如我们所预期,我们感到生气,而对着孩子指责、批评、责骂或威胁……但我们如此反应,除了宣泄自己的情绪外,对孩子的帮助到底有多大?
  • 良好的亲子沟通,可培养小孩愿意诉说的习惯。(Shutterstock)
    不少父母师长总是摸不透:为何孩子老爱对立反抗?也常为这种行为的教育问题而犯愁。针对这类恼人的问题,临床心理师厘清常见的教育迷思与误区,并提供三招教养秘诀,指引如何有效经营良好互动,化解剑拔弩张的危机。
  • 谁都不想霸凌事件发生在孩子身上,但少年人遭遇霸凌的实际情况却十分惊人。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统计,仅2019年,就有超过20%的12至18岁美国学生报告称在该学年遭受过校园欺凌,包括谣言中伤、取笑、辱骂或侮辱、推搡、绊倒、吐口水或威胁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