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名菜“汆双丞”的传说

如真
font print 人气: 11
【字号】    
   标签: tags:

武则天当政后,为了镇压反对他的人,任用了两个残忍的酷吏,一个是尚书左丞周兴,一个是御史中丞来俊臣。

这两个人审案的时候,采用了各种酷刑,有时用尖尖的竹签,刺入人的十指;有时用红红的烙铁,烧人的腹背;有时让人进入大瓮,四周用烈火炙烤;被他们害死的忠臣良将、无辜百姓无数。

每办完一次案,他们都要到长安市上有名的饭馆里去庆功。每每吃完喝完便说一声:“回头到府里去算账。”就扬长而去。但大家都害怕他,事后谁也不敢去要账。

有一天,周兴和来俊臣来到一个新开张的饭馆吃饭,要的尽都是名酒大菜,吃完后把嘴一抹,又是一句老话:“回头到府上去算账。”跑堂的说:“老爷,我们不认识你,不能赊账!”周兴把桌子一拍,吼叫道: “瞎了你的狗眼,连老爷们也不认识,我是尚书左丞周兴,那位老爷就是御史中丞来俊臣!”说毕,转身就走。跑堂的上去扯衣襟,周兴转过来一手攥住跑堂的头发,一手左右开弓打耳光,来俊臣也上来拳打脚踢,打得跑堂的口鼻流血,连叫救命。掌柜连忙上前陪礼说:“咱这伙计是外县人,刚刚来到长安,不知老爷尊名,多有冒犯,大人不见小人怪,请老爷海涵!”周兴和来俊臣听了这话,方放开伙计,离开饭馆。

饭馆的杨厨师是个血性汉子,一听说今天吃饭不付钱,还动手打人的是周兴和来俊臣,就对徒弟说: “我早听说周兴外号叫‘母猪’、来俊臣外号叫‘母鸭’,今日一见,果然是货真价实的披着人皮的‘猪’、 ‘鸭’。我要把猪肚、鸭胗切成小块,汆入滚水之中煮熟,再加各种调料,做一个菜,名叫‘汆双丞’,让人们吃下肚去,以解心头之恨。”徒弟说:“师傅说得对,我给你当帮手!”于是两人就动手干了起来。

第二天新菜牌挂出来了,来吃饭的客人一见“氽双丞”三字,心照不宣,都纷纷点这个菜。有的边吃边骂,有的使劲大嚼,师徒二人见此情景,心中很是痛快。

周、来二人听说这家饭馆添了新菜,也来吃饭,他们点的第一个菜也是“汆双丞”,吃起来,滋味非常鲜美。他们将杨厨师叫到桌前问:“这菜很好吃,不知是用什么做的?”杨师傅说,“猪肚加鸭胗,水中滚几滚,此物吃下肚, 能解心头恨。”周、来二人一听这话,知是糟踏自已,马上恼羞成怒,吩咐随身差人,将杨师傅拿下,关入土牢。

杨师傅在牢中受尽折磨,终于含恨而死。杨师傅死后,他的徒弟继承师傅手艺,把这道菜传下来了,而两位酷吏的恶名竟也遗臭万年!@、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这是我祖父经历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 从前有两个叫化子阿兴、阿旺。无家无小,每日风里来,雨里去,住在半路凉亭里同吃同睡同讨饭,结成了一对好朋友。
      
  • 从前有个人,30多岁才成婚,到40岁生了个儿子,夫妻俩十分高兴,为了儿子衣食无愁,整天拼命干活,以为这样可以为儿子积下些钱财。平时对儿子百依百顺,把儿子看得比自己命还重要。尽管这样宠爱儿子,却不能博得儿子欢心。
  • 诸葛亮生在汉灵帝光和四年春三月五日,地点是琅玡郡,由于父母早亡,由叔父抚养成人,在天下大乱的时侯,他的兄弟姊妹随叔父一起来到荆州。过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生活。
  • 黄硕嫁到诸葛亮家后,亲操杵臼,兼顾农桑,里里外外的粗活儿与琐事,都处理得宜,不止是诸葛亮本人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与侍侯,就连他的朋友也时常在隆中诸葛亮的农场盘桓,受到这位丑嫂嫂亲切的招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久而久之,远远近近对诸葛亮的丑媳妇,态度逐渐改变,从卑视到漠视,由漠视而敬重。
  • 传说乾隆皇帝好游江南,其实他并不是真心游山玩水。他只怕江南百姓造反,特意借个游山玩水的名义,到江南来探听消息,察看虚实。

  • 在一座邻近新城市的小村庄中,住着一位朴实的老木匠,老木匠已经相当年长了,村子里的老朋友也一个一个走了,只留下老木匠一个人每天对着矗立在彼端的高楼大厦叹道:“活这么大把岁数了,也没看过你们这种怪物,把人送进去之后,却都变了一个人似的!”可惜那座喧嚣的城市似乎永远听不到老木匠嘶哑的叫声,只留下老木匠“踢叩踢叩”的拐杖声。

  • 张公是九世同堂的百万富翁,是出名的肚量大的人。他从未给别人吵过嘴,打过架,就是遇有在别人看来难忍的事他也能忍。因此,他家堂号叫“百忍堂”。
  • 有个青年叫良心,这天,他在湖里打鱼,天下着雨,快要天黑了,连一条小鱼也没有打着。他垂头丧气地背起鱼网正想回家,忽然听到湖水里“哗啦”一声。“是鱼!”良心把网一张撒了过去,拉上网来一看,果真是一条几十斤重的大鱼。良心高兴了的背着大鱼回了家。
  • 有一农夫挑着木炭到县城去卖,正当他气喘嘘嘘挑着担子上坡时,迎面来了一位白发老人,老人问他:“小兄弟你木炭挑往哪里?”卖炭人喘着气说: “到城里去卖。”老人又问:“你这木炭挑往哪里?”卖炭人还是耐心地回答老人。可是,老人还是接连不断地用同一句话问个不停,一直问到一百遍, 那个卖炭人也一直耐着性子回答了老人一百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