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木香中重现林场风华的摩里沙卡

余丽珠

标签:

台湾林业在二十年代末,肇始于“台湾兴业株式会社”,造就了原名为“摩里沙卡”的林田山林场。然而随着停止伐木,摩里沙卡曾有的繁华凋零烟消。所幸,一批热爱家乡的林场子弟,让沉寂多时的林场重获新生,点滴诉说曾有的荣景。

林田山林场曾因林业而繁荣,后来虽因产业萧条逐渐没落,但是六十年历史所孕育出的丰富人文及林业文化资产,依然散发出无可抗拒的魅力,推展林业文化成为林田山文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林田山林业文化园区”的动人故事于焉诞生。

停止伐木 繁荣尽褪

林田山林场位于花莲县凤林镇森荣里,原名“摩里沙卡”,民国二十八年,日本的“台湾兴业株式会社”开始了森林采伐,不同单位相继进驻,一度是台湾东部重要的伐木基地。早年这里聚集了许多各地来讨生活的伐木工人,全盛时期人口约有二千人之多,五十年代时就有幼稚园、国小、福利社、洗衣部、冰果室、免费电影院等设施,当时小小的山城每天人潮熙来攘往,摊贩聚集,热闹异常。

到了林务局时代,伐木的数量渐渐减少,民国六十一年一场森林大火,加速了林田山林场没落的命运。七十八年已停止伐木。没有了工作机会,林田山社区人口急速迁移,目前已剩下不到二百人,风华不再。

林场子弟 肩挑文化脉承



土生土长、热爱家乡的林场子弟庄明仪,正好经历了林田山的盛衰起落,过往的繁荣景象,深刻地烙印在他的脑海中,眼看家乡的光采逐渐黯淡,林区的文化资源亟待传承,于是他和一些同样热爱林田山的朋友开始了文物资料的搜集和保存,全心致力于林业文化的推动。

“林田山文史工作室”成立后,庄明仪等有心人士怀抱着社区营造永续经营的精神,八十七年起陆续举办文化活动,深深感受到除了对家乡土地、环境的关心外,透过人与人之间更多的尊重与关怀,每个社区定能呈现出更美好的一面。

展现林业文化 共享林场点滴

九十一年起在林务局的认同与协助下,开始了重建“摩里沙卡”为“林田山林业文化园区”的规划、维修及整建的工作。

庄明仪表示,文化园区的规划,每个构思都尽量以林业为主导,努力把林业文化的特质充分地表现出来,希望藉由林田山较为生活化的社区林业,提供一条让民众认识林业的管道,分享文化气息。为了让大家更了解林业及林田山,希望喜欢林田山的朋友能加入导览人员的培训,参与林业文化及林业教育的推展工作。

五十年代文物 发人思古幽情

原物料仓库整建后成了“林业文物展示馆”,里面的展示包括:林田山林业发展史的介绍;五十年代提供食、衣、住、行、育乐的柑仔店,有如现代的百货公司;消防展示馆展出早期的消防器材;五十年代的电影、歌唱海报、唱片,让人彷如坠入时空隧道。馆中文物引发人们无限的思古情怀,也达到了教育的功效。

桧木建造的中山堂,是林田山居民精神寄托及文化活动的场所,兴盛时期每周放映二至三部电影,免费供员工欣赏,也常有外地人骑着脚踏车来共享难得的娱乐盛会。以原物料重新整建、原貌呈现的中山堂,于九十二年重新启用,墙上挂着多幅以林田山为主题的画作及摄影作品,依稀透露出林田山过往的蛛丝马迹,室内旧式的放影机也诉说着摩里沙卡的风光。

后续规划 期待一个好所在


尚未整修的住宅区、福利社、洗衣部等桧木建造的日式建筑,外观虽然老旧,依然显得整洁,很有特色。运送木材的铁道将规划为人行步道,提供游客更多的游憩空间。

庄明仪真诚地表示:“我们一步一步地走,或许走得很慢,走得不很成熟,但是我们想把推展林业文化的理念不断地叙述与分享,希望林田山成为一个好所在,大家来到林田山可以不虚此行。”在林务局、文史工作者及有心的社会人士不断地努力下,沉寂的林田山再度飞跃,让我们为林田山加油,祝福摩里沙卡再放光芒!──转自台湾大纪元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日本作家谈文化差异 一个地名让台湾人笑翻
走访大溪木艺博物馆 探索歌后凤飞飞故事馆
加国亚省班芙公园梦莲湖 上榜世界最美湖泊
组图:2024台北国际龙舟锦标赛集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