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振宁婚事网上不同意见文章三篇

人气 25
标签:

【大纪元12月24日讯】[按]关于杨振宁大教授的婚事,全世界,尤其是中国,报纸电视互联网沸沸扬扬,各说各话。压倒性绝大多数持批判态度。有人说,这杨大教授的婚事,是合法的事情,是他们的私事,不违反道德。这婚事合法,好像没有人有异议。但说这是他们的私事,不违反道德,恐怕 不尽然。

至少杨大教授本人,没有当作私事,否则,就没有必要如此高调,当作光彩得不得了的事情,通过媒体大张旗鼓宣传。如果当作私事,或者虽然不是私事,但不是太光彩,不太合道德,就会低调进行。而且杨教授泰山北斗,是个公众人物,就应该负起公众人物的责任。现在大张旗鼓宣传,显然是要当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所以各方面朋友认真搞清这杨大教授的榜样,究竟是对中华民族道德的伟大贡献,还是空前的败坏,如果全国都来学习杨大教授,后果将是怎么样,这种努力,也就毫不奇怪,值得肯定。

有人说,这杨大教授也太不知道羞耻,这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值得这么高调宣扬?所以称他为政治、 学术、生活“三无耻”。但杨大教授及与杨大教授物以类聚的先生们的高调宣传证明,恐怕他们并不认为是羞耻,而是光辉榜样。也许不知道什么是羞耻的人不是他们,而是反对他们的人,所以认真讨论也属必要。这里特选择不同意见的三篇文章,供大家讨论参考。

可惜我没有找到华人流氓作家才华横溢的杰出代表李敖先生的高论,颇感缺陷。而这些年来华人文坛的流氓化几乎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实在是遗憾的很!不知哪位先生能将这些东西交给李敖先生,征求他的金玉良言。

  至于最后一篇为杨大教授辩护祝福的文章,夸赞中共给自己的高龄干部和统战花瓶配给年轻小姐夫人的伟大国策,以及他们享受中共“上帝”“恩赐的礼物”的伟大意义,大家也不妨加以认真讨论。

网路文摘 2004-12-22日

  目录:
  1、杨振宁祖孙配────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羽毛
  2、翁帆,你连累死我们这些姑娘了!
  3、爱国教授杨振宁理应受到祖国的款待

  1、杨振宁祖孙配────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羽毛
  作者: AHAE

  其实早在目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博士八旬高龄娶重孙女辈女郎的社会新闻传开之前很久,我就对杨博士的人品很不以为然了。

  我对杨博士的人品不以为然倒不是因为杨博士的朝秦暮楚、有奶就是娘的政治操守很糟糕───杨博士认为美国人帮助下的国民党政府还有前途时就跑到台湾去当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以后认为中共腿粗就一头扎到中共怀里,为中共的所有行径(包括文化革命、六四惨案、 吏治腐败)唱赞歌一路唱到现在,考虑到在学术界里政治操守方面比杨博士更糟糕的大有人在,杨博士还算不上这方面的“姣姣者”;也不是因为杨博士的嘴至实不至的“爱国壮举”───在钱学森等一大批爱国学者于中国最需要的时候毅然舍弃国外优厚的待遇纷纷回国帮助祖国建设之际,杨博士只是在国外把“爱国”的空口号喊得震天价响,不到七老八十的退休之年绝不回国,即使在七老八十的退休之年回国来捡便宜养老也拒不放弃美国国籍而加入他口口声声热爱的中国国籍;甚至也不是杨博士对中国的建设寸功未立而恬着脸退休以后到中国来捞厚票子、大房子、高帽子、神位子的“四子登科”(事实上他也确实捞到了中国冤大头白送的厚厚的人民币票子、上千万元的“归根居”别墅楼的大房子、“为人师表”的高帽子、“爱国学者”的神位子);而是因为杨博士在他的看家本钱───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上采取的卑劣手段。

  众所周知,杨博士和李政道博士藉以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课题是对“宇称不守恒定律”的证明,而外界一般认为这是杨博士和李博士出于共同的创意,通力合作的成果。其实根据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的美国物理学界泰斗级老前辈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和美国物理学家史瓦兹(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等许多科学家的回忆录和实验报告记述,第一个革命性地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证明新思路的是李政道博士而不是杨振宁,对此激烈反对的杨振宁被李政道博士说服之后,就怀着摘果子的心理马上劝说李博士不要立即公开发表,而表示愿意和李博士合作进行完善后再发表,李博士对此表示赞同,并大度地以杨李两人的名义共同发表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遂以杨李两人的名义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李博士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杨博士在获奖后竟亲自找来了传记作家江才健面授机宜,颠倒黑白地说是自己“在一个节骨眼上,想到了证明‘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思路,而李博士先是反对这种观点,经过我的说服后才同意的”云云。呜乎!一个人在关系到人格的大是大非问题上竟能如此颠倒黑白、恩将仇报,真让人叹为观止!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才算领教了杨博士的人品───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极端自私自利的虚伪的小人。

  但即使在那个时候,出于对一个垂垂老矣的长者的尊重,杨博士这个早已丑陋不堪摇摇欲坠的长者形象在我面前还像一匹负重即将达到极限的摇摇晃晃的羸弱的骆驼那样硬撑着没有垮下,但在杨博士还嫌对中国的建设寸功未立而恬着脸退休以后到中国来捞厚票子、大房子、 高帽子、神位子的“四子登科”不够过瘾,还要在“四子登科”之后以82岁高龄娶28岁妙龄女郎的“小婆子”而搞“五子登科”的时候, 这种极端自私自利、不顾及最起码伦常的祖孙配丑行才将那仅存的垂垂老矣的长者的形象击得粉碎,这种丑行就像压垮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羽毛,杨博士的早已丑陋不堪摇摇欲坠的长者形象在我们面前轰然倒下。

尽管颓然倒地的杨博士还在那里油嘴滑舌、自欺欺人地胡说什么他搞的这个不顾及最起码伦常的丑陋的祖孙配是什么“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给我的老灵魂一个重回青春的欢喜”,我们每一个有起码良知的人除了让他闭嘴不要再亵渎上帝之外,还要他听听一个义愤填膺的父亲和一个胆战心惊的母亲发自肺腑的心声───这位父亲会质问杨博士:“二十八岁的女孩子如果因为天真、浪漫,被‘诺贝尔奖获得者’、‘精神交流’、‘陪伴晚年’、‘甘作牺牲’这样一些东西冲昏了头脑,那么你作为有过八十二年人生阅历的老人看到的是对自己生命即逝的恐惧、对尘世虚名的贪婪、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和不负责任。你凭什么接受这样一个你所说的‘没有心机而又体贴人意,勇敢好奇而又轻盈灵巧’的孙女辈的二十八岁女孩子的牺牲?仅仅因为这是‘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这位母亲会质问杨博士:“哪一个母亲舍得自己花样年华、疼入心坎、辛苦栽培的女儿成为行将就木的垂垂老者生命尾声的‘礼物’?哪一个母亲不希望和自己女儿相知相惜相亲相爱的是和女儿同样年轻的灵魂?哪一个母亲不衷心祝福女儿和她的另一半白首偕老?你这样的祖孙配是所有天下母亲的噩梦!”

  杨博士,你在普天下的父母面前无地自容!

  这里顺便说一句,在当今中国大陆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大背景下,在政治、经济、宣传、文艺诸领域里的道德支柱早已垮得干干净净,只有学术界还有个把像杨博士这样的丑陋不堪摇摇欲坠的长者形象支撑着门面,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像一匹负重即将达到极限的摇摇晃晃的羸弱的骆驼那样硬撑着没有垮下,但现在杨博士的这种极端自私自利、不顾及最起码伦常的祖孙配丑行就像压垮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羽毛,在杨博士的早已丑陋不堪摇摇欲坠的长者形象在我们面前轰然倒下的同时,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也在我们面前轰然倒下!这也许才是杨振宁祖孙配对我们的社会造成的最大的、影响最深远的损害!

  常言说“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也许现在中国大陆社会道德汤然无存、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时,正是人民开始思考、开始觉醒并开始着手构建一个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高度发达的理想社会之日。

  鲁迅先生70年前写的那首著名的《无题》诗正是对我此时心境的最好的写照────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 于无声处听惊雷。

  听吧,天边的雷声已经隐隐作响了!

  2、翁帆,你连累死我们这些姑娘了!
  奇谈怪论

  我是一个20岁出头的姑娘,生活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里。爷爷(奶奶巳去世)、爸爸、妈妈和我。从我小的时候起,由于爸妈的工作忙, 几乎是爷爷奶奶把我照顾大的,所以和他们的感情很深。

  一年前,奶奶去世了,我非常伤心。爷爷就更不用说了,失去了数十年相濡以沫的老伴令他受到很大的打击,我们都知道,奶奶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无人能替代的。为了多安慰他,已经参加了工作的我尽量在晚上不安排活动,争取在晚饭后多陪爷爷出去散步,代替了这个原本属于奶奶的职责,令他减轻点丧偶的哀伤。

  不料,当报纸报导了28岁的翁帆爱上82岁的杨振宁老爷爷的消息,并在一夜间传遍大江南北,弄得家喻户晓后,我们刚刚平复的宁静被

  打破了!

  在灯火阑珊的夜色中,当我挽着爷爷的胳膊又一次走在马路上漫步时, 周围行人投来那种怪异的眼光令我们不知所措,那眼光中有怜悯、有鄙夷、有冷笑、有不屑……爷俩正茫然间,身后传来窃窃的议论声:

  “你们看看这老不要脸的”!“那也是个小骚货”!“原来现今还真流行老少恋哪﹖这世道真变了”!“杨振宁老先生是名人教授,他做的事不会有错”!“对!那肯定是党的政策允许的”!“人家婚姻恋爱自由,咱管不着。不过这两人睡一张床上算怎么回事啊﹖总觉得恶心”!“两人爱干嘛干嘛,但这事儿就不应该上报公开,这不教坏年青人吗﹖我呸!”“要亲热回家亲热,满大街溜跶现眼个啥﹖”……

  我和爷爷慌不择路地逃回家去,一路上头也不敢抬,真觉得自己是做了亏心事似的。爷爷忍不叹息道:这杨老先生是在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住久了,人情也淡薄了。那有老伴刚死就急着找女人结婚的,还是个小姑娘……我说:那翁帆更不像话!因十年前工作上接待了几天,就爱上这个82岁的老头﹖谁信﹖把中国女孩的形象都毁了!

  甫入家门,就看见爸爸带着讪讪的笑容迎上来说:“爸爸,我看以后我陪您去散步好吗﹖孙女大了,还是让她多和年青人在一起玩玩吧, 单位的人都在议论现在年青人的心态健康问题呢,我觉得有道理。”

  爷爷没搭理,沉重地叹息了一声径自回房去了,一晚上再没出来。

  翁帆,你连累死我们这些姑娘了!

  3、爱国教授杨振宁理应受到祖国的款待
  作者:流星雨

  在82岁的杨振宁教授即将迎娶28芳龄的翁小姐之际,海外忽然刮来一阵不和谐的妖风,对杨翁之间的纯洁爱情指手划脚,说三道四。我们的统战工作向来有一条原则:那就是爱国不分先后,爱国者必得礼遇。

  40年前,74岁的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先生在敬爱的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之下迎娶了26岁的未婚女青年胡友松,虽然年龄也相差48岁,也属于祖孙配的“梨花伴海棠”婚姻,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婚姻的美满。虽然李宗仁先生婚后仅3年多就不幸去世了,但给他留给了胡友松女士美好的回忆,胡友松女士也圆满地完成了祖国交给的统战任务。

  杨振宁教授并不是年逾古稀,老不中用来才开始爱国的。他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就于1971年文革期间回祖国大陆参观访问,足踏祖国大江南北。目睹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高潮后,将所见所闻拍成幻灯片,并利用他的名人效应在美国,在欧洲到处演讲,向西方世界展示祖国的伟大建设成就。

  翁帆父亲翁云光接受采访时说:小帆愿意为照顾杨教授的晚年生活作出牺牲,这是一种美德,也是光荣。翁云光说,杨教授不仅在物理学方面有伟大的学术成就,而且十分博学,精通中国文学,十分爱好古诗词和音乐;杨教授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是一位知名的爱国人士。 翁帆毫不顾虑年龄上的巨大差异而选择作为杨教授的伴侣,照顾他的晚年生活,协助他的工作,是一种美德,“就算作出一些牺牲也是光荣的”。

  1965年6月,在周总理的亲自争取和安排下,在程思远先生的亲自操办下,李宗仁先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李宗仁抵达广州白云机场时, 立即受到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和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热烈欢迎。11时抵上海时,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偕上海市委陈丕显等领导人到机场迎接。李宗仁说他受到如此礼遇,感动极了。

  周总理对接待李宗仁返国异常重视,指定中央统战部成立接待办公室,整个接待工作是在总理直接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

  1965年9月26日李宗仁在北京招待中外记者,歌颂祖国的伟大成就。

  这是建国以来首次举行这样大规模的记者招待会,可惜的是,李宗仁先生回国还不到一年,陪伴他42年的夫人郭德洁女士于1966年3月在北京医院逝世。没了夫人陪伴的李宗仁先生一面感叹祖国的山河壮丽,一面又唏嘘身边无手可执。李宗仁先生低落的情绪,敬爱的周总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件事在当时不但成为他的一块心病也成为了国家统战部关心的问题。为照顾他的日常起居,在周总理的指示下,有关组织部门先后物色了60多位年轻美貌的女青年, 虽然60多位女士的照片资料摆在了李宗仁的面前,都没能打动他的心,但当一个叫胡友松的女孩子的照片摆在他的面前时,偏偏这个浓眉大眼的女孩子让李宗仁产生了好感,于是年轻貌美的胡友松被李宗仁一眼看中。很快二人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于当年7月正式结婚。

  据胡女士回忆,起初李宗仁只是想找一个秘书。后来周恩来总理找李宗仁谈话,建议他们正式结婚,李宗仁当然无异议,只是担心比他小48岁的胡友松不同意,为此有关领导专门找胡友松做思想工作。尽管是白发配红颜,但对方是自己崇拜的李宗仁将军,胡友松很快同意了这桩婚事,她说:“和李先生结婚,一方面是出于我本身的政治压力,都说我是国民党大军官的女儿,在原单位很压抑。另一方面主要是我觉得李先生是历史人物、爱国人士,我很敬佩他。”

  胡友松是一代影后胡蝶的女儿,解放后她和养母搬到北京居住。1959年从医专毕业后胡友松就一直在北京复兴医院当护士,她不仅人长得漂亮、气质好,又正好从事医护工作,最符合照顾李宗仁的条件。一天,一辆高级红旗轿车突然停在医院的门口,她马上就被请到了李公馆与李宗仁共进晚餐。李宗仁对这个落落大方、聪明伶俐的女孩子一见倾心。

  胡友松回忆说:当她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头一炸,她要求考虑半个月。能够照顾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李宗仁已经74 岁了,还有几年寿命尚不可知,如果成为他的妻子虽然生活上再也不用发愁,但将来的日子怎么办?胡友松陷入了深深的犹豫。李宗仁和有关部门并没有给她那么多考虑的时间,刚刚四天他就把胡友松接到了官邸。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安排吧,胡友松服从了。1968年7月下旬的一天,李宗仁和胡友松在北京西总部胡同51号李宗仁的官邸结了婚。胡友松与李宗仁的结合应该说是一种政治婚姻,从统战角度上考虑,胡友松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新婚伊始,胡友松陪同李宗仁去北戴河游玩,李宗仁对这位新娶的妻子呵护有加。胡友松不会游泳,他教她游泳;胡友松夜里容易醒,李宗仁就不穿拖鞋光着脚起夜……那段时光是最轻松的。

  可是,当社会环境日益紧张起来,李宗仁的身体情况伴随着他情绪的低落很快恶化起来,他被查出患有直肠癌。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医院不可能给他什么精心的护理,胡友松只能凭借自己的医护本领照料李宗仁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三年。李宗仁掉眼泪了,他说这一生就只掉过两次眼泪,一次是他妈妈死时,这一次是他觉得活的期限到了。

  1969年1月29日下午12时50分,李宗仁因病逝世。弥留之际他对胡友松说的最后的话是:每年清明别忘了给我扫扫墓,让人知道我还有一个年轻的妻子。

  没有了李宗仁的胡友松很快被赶出李府、隔离审查了起来。之后她又被下放到湖北五七干校参加劳动,等她再回到北京,组织上安排她当了工人,之后又把她调入了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胡友松为了避人耳目改名叫王曦,一个晨曦的曦字让她觉得自己还有光明。

  1999年胡友松在没有男伴的情况下拍摄了一组婚纱照。她在她的回忆录中写道: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只有一声叹息。这一声叹息包含的不仅是自己的艰辛和磨难,还有对李宗仁先生的缅怀和思念。

  当时,就像翁小姐嫁杨教授一样,社会上对胡友松有不一样的看法, 大多数人以为她贪财,说李宗仁带回许多的美元钞票、金银财宝。

  李宗仁逝世后,周恩来总理曾经批示:李宗仁的遗产上缴国库,郭德洁的遗物由胡友松继承。从1969年至今,胡友松先后把李宗仁留下的20余万元现金上缴国库,并把李宗仁的大量遗物捐赠给中国历史档案馆、广西李宗仁官邸和山东台儿庄史料馆为感谢胡友松的无私捐助,台儿庄李宗仁史料馆聘其为名誉馆长。台儿庄区政府还投资50万元,在李宗仁史料馆旁为其建了一栋别墅,因交通不便,胡买了一辆二手汽车,闲暇时在阳台上画画,或开车去兜兜风,生活倒也惬意。

  最后,请求所有中国人给爱国的杨教授一些理解和宽容,并祝愿翁帆小姐也能想胡女士那样安享晚年,好人一生平安。

  2004年12月20日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82岁杨振宁娶28岁学生
白发红颜 杨振宁觅得第二春
82岁杨振宁娶28岁学生惹议论
杨振宁与翁帆订婚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