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灵魂的归处

洪兰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

有一天我坐计程车去松山机场,司机是个非常年轻的孩子,很熟练的在早上上班的车阵中穿梭,刹车踩得轻巧,令人感受不到。我忍不住夸奖他,他腼腆的回头笑一下说:“不瞒您说,我以前是玩保时捷的!”我“哦”一声,二十年的国外生活使我不敢追问别人的隐私,他倒是看出来了,自己说:“逃家的,现在正在找回家的路!”到了机场,我给他二百元,叫他不要找,他说:“谢了,衣锦才能还乡。”这几个字深深刺进我心里。

在异乡,多少个寒冷的雪夜,别人都躲进温暖的被窝中了,只有我们留学生还在图书馆苦读,因为“衣锦才能还乡”!但是真的是这样吗?自己做了父母才发现,虽然心里希望孩子成材,但是有孩子在膝下承欢,远比一张冷冰冰的文凭好,尤其越老越是希望有孩子在身边,也明了当年那种想法是虚荣心作祟,亲子的沟通不良,使孩子误以为没有念出头就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敢回家。我以前也有这种想法,家书都是报喜不报忧。所以许多留学生都是早早的结了婚,找个伴来相濡以沫,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个家。

中国留学生都将“房子”﹝house﹞和“家”﹝home﹞混着用,这两个字在物质层面上虽然相同,在心理层面上却大不同;房子是遮风避雨的地方,家却是灵魂的归处,如果真的要了解一个人,就去他家看一看,这比交往多少年还有用。人格的成长最重要的就是小时候的家庭教育。自己年纪大后,发现天下最不幸的人是有家归不得的人,而不是衣食不周者。家原是隔绝外界风暴最安全的地方,但如果家不幸正是风暴所在,那么这个孩子就变成天下最可怜的人。

我去美国念书时,正值越战打得最凶的时候,学生反战、反威权、反传统,开始有男女同住一层楼﹝co-ed﹞,开放式婚姻等等,有位老师很不赞成开放式婚姻,他一直认为一个人如果回到家不能放松,要应付你的、我的、我们的孩子各种纠缠不清的人际关系时,这个家庭的气氛肯定不会融洽,孩子便会往外逃。

他说,天理是公平的,孩子小的时候多花时间念书给他听,陪他玩,教他做人的道理,长大后就不必花太多时间管他,这就像种树一样,树小的时候最重要,不能长歪,长大后只算台风来时,加个支撑就够了。但是如果小的时候没有照顾好,长歪了,长大要矫正就得用铁丝绑,而且绑太紧树枝会折断,非得一点一点的扶正才可以,所花的心力比小时候多十倍还不见得有效果。

今天碰到这个逃家的孩子,猛然想起老师的话,即使过了三十年,他还是对的。孩子小的时候自己忙着赚钱的朋友,现在都在用当时赚的钱讨好他的小孩。其实亲子沟通并没有那么难,只要带着他一起过日子,将来两个人就会有共同的回忆,就有共同的话题。

回家的路其实不必找,只要放下面子,它就会浮现出来了。

摘录自:【理应外合】远流出版@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高雄县路竹高中国中部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比规定时间晚了一天缴学费,校方竟然要求学生家长到学校写悔过书,这名家长觉得学校根本就是侮辱穷人家,教育局长陈瑞忠今天说,这纯粹是路竹高中出纳组主任个人的行为,高雄县长杨秋兴得知消息后,非常生气的表示:将严惩学校相关人员行政疏失的责任。
  • 德里克‧莱恩(Derek Lane)和林赛‧莱恩(Lindsay Lane)夫妇即将迎来他们结婚23周年纪念日,他们共同培养了一种自我控制和培养善良的家庭文化,相信语言是有力量的,规定一家人永远不说“我恨你”这三个字,这帮助他们的五个孩子专注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 十年前,一位有远见的母亲带着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由衷钦佩、对学习永无止境的热爱以及传播善意的使命,踏上了在家教育(homeschool)的旅程。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具有美感教育的玩具去哪儿了?如今,走进百货商店的玩具通道会让你吓一跳。炫目的色彩和灯光向你闪烁着,预先录制的声效在空气中噼啪作响。一切都过于张扬和夸张,到处都是醒目的商标。真正有教育性、想像力和美感的玩具去哪儿了?孩子们对世界最初体验的那些健康又美丽的玩具在哪里?好在它们仍然存在,只不过比以往更少见到。这里列出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玩具清单,这些玩具可以培养孩子的运动技能、想像力、乐趣、创造力以及与美好现实联系的体验。
  • “为什么要生孩子?”,让我们来看看孩子给我们的人生与家庭带来哪些快乐与好处,这些也许更真实一些。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美国佛州一位母亲说,作为家长,她的职责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队长”,并拒绝成为他们的朋友或“直升机父母”,否则你将培养不出有韧性的孩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