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手工制三叉式人工血管于主动脉弓手术

人气: 1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23日讯】(大纪元记者孙帼英/南市报导)台南成功大学附设医院去年顺利完成了12例主动脉弓手术,加上手工制的二叉式或三叉式人工血管,以做为通往脑部血管移植片之用,使患有主动脉弓疾病的病患得到良好的手术结果。不但让心血管外科医师在面临此一极大挑战时有了解决之道,更为台湾医学写下了新页。

成大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主任罗传尧医师表示,主动脉弓〈Aortic Arch〉对多数心血管外科医师而言,犹如”禁地”一般,最主要原因是主动脉弓疾病常合并其他主动脉、主动脉瓣及缺血性心脏病等疾病,手术之危险性高达20%以上。

罗传尧表示,除手术本身的复杂性外,主动脉弓上的无名动脉及左颈动脉更是供应脑部血流的主要来源。手术中及术后有可能带给病患脑病变的后遗症,对外科医师而言,更是一大挑战。因此术中脑部保护是否恰当,是手术成功与否重要关键之一。

罗传尧表示,在从事主动脉弓重建手术时,藉由人工心肺机的体外循环必须暂时停止,以便进行重建手术。此时便有脑部组织缺血的可能性发生。一般而言,有三种方式可进行脑部保护:
1. 低温〈体温20℃以下〉大约可以维持45分钟,但仍有少部分病人〈10%左右〉术后会发生脑部病变,且体外循环停止时间越长,脑缺血产生如中风的脑病变机会越高。
2. 由上腔静脉逆性行脑部灌流,虽可延长体外循环停止时间但仍有其限制,发生脑病变的机会仍高。
3. 直接顺行式脑部灌流,除可提供脑部足够之血流外,更可提供心血管外科医师充裕手术时间,及清楚的手术视野以便能进行主动脉弓手术。

成大医院自民国94年7月开始,利用右边之腋动脉〈Axillary Artery〉实行体外循环之动脉插入处及顺行式脑部灌流以进行主动脉弓重建手术。共有12位病人接受主动脉弓及合并手术,包括9位男性病人,3位女性病人,平均年龄为60岁 〈27 至 77岁〉。

手术之适应症分别为:7位病患是因急性主动脉剥离〈近端型〉,4位是主动脉弓动脉瘤,及1位主动脉血肿块〈近端型〉。其中有8位病人接受手工制的二叉式人工血管,4位接受三叉式人工血管做为主动脉弓重建手术时脑部血管的再植入移植片。

这12个病患当中,有2位病患的病情比较复杂,同时接受斑粕式术〈Bentall’s procedure〉;2位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手术;2位接受冠状动脉绕道手术;3位接受大象枝干术式〈Elephant trunk〉。
罗传尧表示,这12位病人手术过程顺利,无手术死亡病例,更无重大并发症。手术后只有1位病人手术前因主动脉剥离发生脑部缺血,以致手术后3天才完全苏醒,1位病人1天后苏醒,其余10位病人都在手术后当天完全恢复意识。在追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位病人有中枢神经损害的情形发生。

因此,罗传尧认为利用右腋动脉做为体外循环的动脉入处,并提供顺行式脑部灌流,可以使主动脉弓重建时不至于产生脑缺血及术后脑病变的后遗症。加上手工制的二叉式或三叉式人工血管,以做为通往脑部血管移植片之用,使患有主动脉弓疾病的病患得到良好的手术结果,也使得心血管外科医师在面临此一极大挑战时有了解决之道。◇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