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栅.樟湖越岭银河洞.待老坑山.颂德碑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35
标签:

今天趁着台风还在海上之际,前往探访新店的银河洞。清晨出门时,天空已飘着微风细雨,但我还是按照计划而行。其实我蛮喜欢雨天爬山。与其顶着大太阳,在大热天辛苦爬山,我宁可撑着伞,在湿意与诗意兼具的雨天里爬山。

银河洞位于新店北宜公路约14.5K附近的半山腰,为一天然的岩壁洞穴,楣子寮溪流至此处,遇断壁而呈九十度急坠,形成银河洞瀑布。银河洞是日据时代大正元年(1912年)被发现,后来有人在洞旁盖了吕洞宾庙,逐渐知名,一度成为台北近郊著名的景点之一,然而随着时间演变,又逐渐没落,渐渐被人淡忘。

银河洞临近木栅的樟湖、猫空地区,因此可以从台北市木栅的猫空、樟湖越岭至银河洞。那附近有不少山头,各条山径连成一气,可以在这个区域爬上一整天的山。

我今天的行程以银河洞为主,计划从木栅樟湖越岭至银河洞。这主要是考虑交通因素。从台北东区出发,走信义快速道路至木栅,从政治大学旁的指南路二段上山,大约半个小时,就可以抵达银河洞越岭步道的登山口。若是从北宜公路的登山口上山,则得开车至新店,再转北宜公路,反而是绕一大段远路。

樟湖越岭银河洞的登山口在指南路三段34巷53号晨曦茶坊旁,入口处有茶坊的招牌,附近一旁就是“张迺妙茶师纪念馆”旁,目标醒目易认。

银河洞越岭步道


从晨曦茶坊进入十几公尺,就看见了石阶步道。拾阶而上,约六、七分钟,抵达鞍部十字路口,直行可越岭通往银河洞,横向的步道则是樟湖步道,右往待老坑山,左往三玄宫。路口有路线图,我研究了一下地图,决定回程时顺道去爬待老坑山。

继续前行,变为平缓的下坡路,经过附近农家的山坡农园。从这里起,步道由石阶变为枕木泥土路,踏踩很平稳,不溜滑,因此雨中行,颇为舒适。附近的山峦有山岚层层,彷若云海。如此低海拔的山丘,竟有如此诗情画意美景,是特殊的天候因素所造成的现象。

低海拔云海景观。


过农家,步道变为缓缓上坡,钻进了茂盛的森林里。沿途绿意盎然,愈走愈惊奇,蕨类植物尤其多,可能是因为下雨天,洗尽尘埃,因此周遭的植物显得特别地翠绿,空气也变得鲜活起来。最近有山友走这条步道的旅记,说沿途闷热难耐,我今日的感受则全然不同。由此可见,同是一条步道,不仅春夏秋冬四季风情不同,即使是同一季节,晴雨的变化,也会给人不同的观感。

沿途,遇上不少小青蛙在步道旁轻跃而过。银河洞越岭步道本来就以丰富的自然生态闻名,夏日多蝴蝶蛙鸣。下雨天,天气凉快,又没有游客的打扰,青蛙们自然乐的纷纷跳出来玩耍。

约十分钟,腰绕过一高处后,步道变为下坡行;约六、七分钟,抵达楣子寮溪,有一水泥桥跨过溪谷。我走到溪谷,探查桥基,发现桥两侧为石砌基座,这座桥应是古桥改建的。这条步道曾是银河洞至北宜公路一带居民前往樟湖、猫空、木栅所走的道路,也曾是一条越岭古道。

银河洞瀑布


过水泥桥,步道右转,沿着楣子寮溪的溪岸而行。沿途有潺潺水声相伴,令人心情怡悦。楣子寮溪的下游就是银河洞瀑布了。楣子寮却只是一条小溪,即使是下雨天,溪水仍是温柔婉约而已,难怪大部分的山友都认为银河洞瀑布名过其实,造访时不可抱着太高的期望,以免看到瀑布时会大失所望。

步道沿着楣子寮溪岸而行。


续前行约七、八分钟,山路变为陡下,旁侧出现铁栏杆扶手。砂岩石阶路滑,得小心翼翼而下。约4分钟,抵达一处平台。前方出现有一巨岩壁,往前走几步,又出现有巨耸岩壁,壁上内凹处有水泥建物,更旁侧有一条细绢般的瀑布凌空而下,正是银河洞瀑布。没想到这么快就抵达了银河洞,从晨光茶坊越岭到银河洞,才走了40分钟而已。若非下雨天,或许30分钟就可以抵达银河洞。

清晨六时五十分,银河洞的大门还关闭着,无法进入参观。仅从外观上看,石洞空间不大,室内的面积应当有限,还不如在外头从远处欣赏飞瀑的景观。

银河洞瀑布给我的第一印象还不错。或许是雨天,瀑布已成形,不像山友形容地那般气若游丝。银河洞瀑布的巨壁高耸,至少有六、七层楼高,又几近垂直,这样的巨崖,是台北近郊少见的。

银河洞,也是一个充满历史的传奇的地方。据说日据初期,抗日英雄陈秋菊曾利用银河洞的天险,与日军周旋。日军始终无法击垮陈秋菊。直到第四任总督儿玉源太郎上任后,民政长官后藤新平改变军事镇压的做法,改采安抚招降的政策,才顺利消弭陈秋菊的抗日行动。陈秋菊,被称为“白马将军”,他的抗日传奇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在银河洞停留十分钟,然后循原路折返。若继续前行,则一路都是石阶下坡路,约十五至二十分钟,可抵达“慈善堂济公庙”旁的登山口,然后接银河路,再走三十分钟,接北宜公路。

回程约二十五分钟抵达与樟湖步道交会的鞍部,然后转往待老坑山。

待老坑山基石(被喷漆红色笑脸)


樟湖步道位于棱线上,步道平缓好走,也呈现多元化的步道风貌。沿途有新铺的花岗岩步道,有传统的安山岩石阶步道,也有枕木碎石步道。

樟湖步道(枕木碎石路段)。

樟湖步道(泥土路)。

樟湖步道,阳光乍现,泼洒林间


前行约十三、四分钟,抵达樟湖步道与待老坑山的叉路口,取左行,走泥土路山径,爬往待老坑山。约六、七分钟,轻松抵达待老坑山。待老坑山,海拔382公尺,有一颗编号一0九五号的三等三角点基石,为花岗岩石材,是为日据时代实施土地调查时所埋设的。

这块基石却被人用油漆涂鸦,喷上红色笑脸,颇令人感慨。喜欢爬山的山友一向有所谓的“基石情结”,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与基石相逢的那一刻,便可以将所有的疲惫与辛苦抛在脑后,欢喜登顶。而这些散布于台湾全岛各山顶上的基石,许多都是日据时代为测量土地目的而埋设的,历史在八、九十年以上,甚至达百年历史。山友对基石一向抱着谦卑与尊敬的心理。不料最近一年来,台北山界竟出现一位红色笑脸怪客,在台北近郊的步道上沿途喷上红色笑脸的印记,石阶、树干、岩石、凉亭,甚至连基石都遭喷漆,此举引起山界的公愤,同声谴责,却仍无法遏止这种行径,至今也还没发现这名怪客的身份。

但愿这名红色笑脸怪客能够早日自动悔改。

张迺妙茶师颂德碑


离开待老坑山,循原路退回至樟湖步道的叉路口,由另一方向下山。约十分钟,抵达下方的“瓦厝制茶农场”。原以为到了“瓦厝制茶农场”,今天的行程就结束了。接着只是走马路回去取车而已。不料这末段路程又掀起高潮。

从“瓦厝制茶农场”的民宅走巷道出来,约一分钟,忽见路右侧的草丛似乎有一条石阶路,抬头向上望,上方不远处似有一座墓园。仔细看,却发现不是墓园,而是两块直立的石柱,上头有刻字,像是纪念碑之类的东西。

石阶路的杂草不多,不难行,于是用登山杖拨草,踏阶而上。果然是两座纪念碑,一块刻着“迺阁张公颂德碑”,另一块刻着“张德明先生之碑”;前者立碑于日据时代明治四十年(1907年),后者立碑于昭和十年(1935年)。我不曾在网路上读过樟湖、猫空一带有这样的纪念碑资料。因为不期而遇,所以特别感到惊喜。

张迺妙与张德明是促进樟湖、猫空一带茶叶发展的重要人物。张迺妙茶师承自唐山的老茶师,后来前往樟湖山区种茶,悉心钻研制茶技术。大正五年(1916年)台湾劝业共进会举办包种茶比赛,张迺妙荣获台湾总督特等金牌赏,从此声名大躁。后来,受聘为巡回茶师,教导农民制茶技术,文山郡各村的农民都蒙受其益,也因此奠定了今日“文山包种茶”的美名。

张德明则是当时著名的乡绅,曾担任文山郡深坑庄庄长,对于地方公益的推动不遗余力,曾资助张迺妙三度前往福建省,引进铁观音茶,栽种于樟湖地区,对文山的茶业推广也具有卓越的贡献。

张迺妙茶师对文山茶业的贡献,使乡民感念,所以在樟湖地区设立了“张迺妙茶师纪念馆”,以纪念他的杰出贡献。然而这块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张迺妙茶师颂德碑,如今却孤寂地隐没于此,任周遭杂草丛生,实令人不解。这块古碑于情于理都应该得到更多的注意,以及更好的对待。

旅游日期:2006.07.12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http://www.tonyhuang.idv.tw/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苏花公路.清水断崖
马刺大胜黄蜂 重新找回胜利
新竹.湖口老街.汉卿步道.金狮步道
桃园复兴.拉拉山国有林自然保护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