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初级):千字文(二)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18
【字号】    
   标签: tags:

系列转载由来:此文化课教材是正见网编辑部为弘扬中国神传文化,编写的一套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大纪元教育栏目编辑亦身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下一代延续的重要性,特将全系列转载过来与广大读者分享。)

◇◇◇ ◇◇◇ ◇◇◇

正文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 律吕调阳
读音练习

寒(ㄏㄢˊ;hanˊ)来(ㄌㄞˊ;laiˊ)暑(ㄕㄨˇ;shuˇ)往(ㄨㄤˇ;wangˇ)
秋(ㄑㄧㄡ;qiu) 收(ㄕㄡ;shou) 冬(ㄉㄨㄥ;dong) 藏(ㄘㄤˊ;cangˊ)
闰(ㄖㄨㄣˋ;runˋ)余(ㄩˊ;yuˊ)成(ㄔㄥˊ;chengˊ)岁(ㄙㄨㄟˋ;suiˋ)
律(ㄌㄩˋ;luˋ)吕(ㄌㄩˇ;luˇ)调(ㄊㄧㄠˊ;diaoˊ)阳(一ㄤˊ;yangˊ)

解释

一、字义

寒:冷。意指冬天。
来:到来。
暑:炎热的夏天。
往:去、过去的。
秋:秋天。
收:收取。
冬:冬天。
藏:储存。
闰:黄历一年和地球绕日一周的时间(阳历)差了十多日,所以每隔数年,就会累积多余的日子,这就叫闰。
余:多出的、剩下的。
成:变成。
岁:指一年。
律:古乐十二律中的阳律。指的是六律。
吕:古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指的是六吕。
调:合适、和谐。
阳:声调。古代四声:阳平、阳上、阳去、阳入的总称。因受声母清浊不同的影响,浊声母的字为阳调,发音一般较阴调稍低。
二、词义:

寒来暑往(1) 秋收冬藏(2) 闰余成岁 律吕(3)调阳(4)

(1)、寒来暑往:形容季节冷热的交替。
(2)、秋收冬藏:农家按照一年四季来耕作的情形,即春耕、夏作、秋收、冬藏。
(3)、律吕:古代用来调整乐器声音的器具。
(4)、调阳:调合声调。
译文参考

寒冷的冬天一来临,炎热的夏天也就远去了;而秋天是农作物成熟收割的好时候,将收成的谷物存藏起来,以备天寒地冻的冬天食用。

民间通行的黄历,每三年有一个闰月,阳历则是每四年二月份会多出一天,变成二十九天。像这样将多出来的日子计算清楚妥善安排,订出年来,才能符合四时的运行基准。就如同古时用来调合声音的六律和六吕一样,将音律调好了,听起来才准确。
文字的故事

秋:秋天正是百谷收成的季节,所以左边有个“禾”字,而且每次收成后,农夫总要放一把火将田里的稻秆烧掉作肥料,以便整理田地,准备下一季的播种,所以秋的右边有“火”字。秋的古字很像一只类似蟋蟀的昆虫,在秋天时,这些昆虫会啾啾的叫个不停。每到秋天就会听到它们的叫声,所以造这个字时,就画出这些昆虫的体型特征,又想到它们的叫声,于是“秋”字的读音就仿照虫声“啾”了。

冬:冬季是四季的最后一个季节,代表一年终结的意思。甲骨文的“冬”写作“”,画的是一条绳子的两端都有打结,用来表示终结的意思。小篆写作“ ”,上面的“ ”表示冬天到了,把窗户的缝塞得很严密的样子,下面的“冰”表示冰的意思。冬天外头结冰了,所以要把窗户关得紧一点,以免冷风灌进来。

寒:寒字上面的“□”表示屋顶,中间的“”和“人”表示人窝在草做成的暖垫子里,下面的“冰”表示冰,人的脚底踩在冰上,的确是够寒冷了。
深入思考与讨论

天地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农人依照四季节气进行农作,春天把握时间播种,夏天努力耕耘,秋天欢欣收割后,冬天才有足够的粮食好过冬。我们的历法也是一样,把多出来的日子累积成闰年、闰月,才能形成一年有十二个月的规律。以下问题请小朋友想一想:

一、除了四季节气是有规律的之外,请小朋友想想看,还有哪些事情或现象也是有规律的呢?

二、这样的四季节气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能规律的运转这么长的时间?

三、落实到生活上,我们每天的生活是不是也应该适当规划形成规律?

四、“秋收冬藏”告诉我们要“存有余而补不足”,每天的作息也是一样,早起精神好,这段时间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才能让一天的时间被更好的运用?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周武王灭了商朝,安定天下,声威显赫,四方蛮夷都来进贡。西方有个叫旅的国家,进贡了几只土产的獒犬。召公奭害怕武王玩物丧志,劝王继续修德慎行,重视贤能,不要珍惜异物,以尽安定国家和保护人民的责任。如果不注意小节,最后会连累大德,就像堆积一座土山,已堆到九仞,只差一篑土了,却不肯覆上去而放弃,功败垂成,这实在太可惜了。
  •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为鲁公。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史记•鲁周公世家》)
  • 云师(1)系是丰隆,雪神乃为滕六(2)。欻火(3)、谢仙,俱掌雷火;飞廉(4)、箕伯(5),悉(6)是风神。列缺(7)乃电之神,望舒(8)是月之御。甘霖、甘澍,俱指时雨;玄穹、彼苍,悉称上天。
  • 雪花飞六出(1),先兆丰年;日上已三竿(2),乃云时晏(3)。蜀犬吠日(4),比人所见甚稀;吴牛喘月(5),笑人畏惧过甚。
  • “一诺千金”原作“季布一诺”。据《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载,汉代初年有一位叫季布的人,他乐于助人,很讲信用,凡是答应过的事,一定会设法办到,因此享有盛名。
  • 蓬莱(1)、弱水(2),惟飞仙可渡;方壶、员峤(3),乃仙子所居。
  •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1),分财利多自与(2),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3)鲍叔谋事(4)而更穷困(5),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 (6)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7)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8),知我不遭时(9)也。吾尝三战三走(10),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 纠(11)败,召忽(12)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
  • 《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是清朝末年以前中国儿童启蒙教育的基本教材,合称“三、百、千”。由于文字简洁实用,易于记诵,所以被当时的社会广泛 接受而成为儿童必读。因此;在那个时代只要受过教育的人大概都曾读过。就是在今天,虽然已不再作为小学课本,但是依然有许多父母把它介绍给孩子们做为课外读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