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人性基点是管理良方

─ ─来自系统智慧的分析
李世珍(台湾中山大学系统思考与组织学习研究室)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随着经济发展快速,社会上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变化也愈来愈快速。不论是个人、组织、企业、社会等,面对的压力也愈来愈大。

为了要推展人员不断进步,有人开始思考用目标设定的方式来推展,然而,这样的目标设定,虽然可以让人员很快有努力的方向,并朝向彼此的期望在努力。结果造成人员在目标的设定上愈设愈低,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人们无法朝向自我实现的目标,宁愿选择降低目标与期望呢?我试着用系统智慧的分析工具来了解这方面系统的结构与行为。

当组织或企业遇到了绩效不佳甚至于停滞时,有一些权力位阶高的人员,会开始设计协助权力位阶低的人,订立各项游戏规则,让人们得以朝向目标努力不懈。基本上,如果能够让后进者知道一个努力的目标,也是非常好的事,至少从前人走过的经验,可以帮助后进者少走一些冤枉路,然而,原本立意良善的政策,却因此而大打折扣,最后,在时间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尽可能计算可能的投入与成效,并予以分配相关的资源。

以学校的系统而言,学生面对的是读书、考试、升学、就业,样样都得透过竞争,方能脱颖而出,因此,聪明的学生开始思考,如果选修科目要选择分数多、功课少、不点名的课,参加活动,有发证书的才参加。而当大学教授,开始被要求重视研究与发表时,在意的人自然将注意力投注于研究发表上,接着教授可能能会忽略教学工作,当教学成效受到批评时,校方就会开始用要求的方式,让教授注意教学的工作。


图1


如图1所示,当组织为个体设定目标时,个体为自我的生存,只会开始努力达成组织期望的目标。当目标设定后,目标与期望结果间会产生差距,差距愈大则努力的行动就会愈多,努力的行动愈多,则就愈能达成期望的结果。直到期望的结果等于目标,也就是差距为零时,所有行动就会停止。

例如企业为了要让员工的能力提升,就要求人员每年必须上满一定时数的训练课程,当员工上满了课程,就很难产生动机多上一点。可见得,目标影响了我们期望的成果,而研究目标设定的领域,就发现目标设定有三个原则:目标要高、目标要具体可衡量、目标要发自内心。如果组织为个体设定的目标无法达成时,就会使组织尝试降低目标来达成接近的期望(如图2)。


图2


图2所示,左半边的环路显示出行动到期望的结果是需要时间才能达成的,也就因为如此,就不容易让人看到成效,当成效很难看到时,目标与期望结果的差距仍会很大,当差距太大时,相对的压力也会很大,此时,个体会倾向于降低目标,当目标被降低之后,目标与期望结果的差距就会变小,相对的压力也就会变小。可想而知,这样的结果一定是比较不好的。我们可以回想更早之前,这些权力位阶高的人是如何在资源少的情况下有所成就的。如同SONY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的文章, SONY早期的员工全心投入于开发工作,达到了忘我的阶段,引发了人员自我实现的结果。


图3


如图3所示,如果个体的目标不是由组织给定的,就比较不是走外部动机的路线,因此,目标设定可能来自于同侪间的砥砺、标竿的学习目标、或自己自我的期许,而其中,自我的期许对自我目标设定可以提得很高,接着跟上述一样,会开始努力来达成期望的结果。由于是自我期许下设定的目标,一方面会让行动的投入较高,一方面是达成期望结果后会带来成就感,成就感又会引发更大的投入,投入愈多则努力的行动又会更多,甚至于高成就感会让个体持续提升自我的期许。

早期的前辈虽然在资源少的情况下的辛苦的努力,但达成期望目标所带来的成就感,会让前辈不断提升自己的期望,向自我挑战。因此,前辈们更相信只要肯努力,一定会成功,当然,最后透过集体的努力,也带动了组织、企业、与社会的不断成长。接着,有了这些成就的人,开始相信在缺少资源的情况下,都能有如此的成就,如果能有更多的资源支持,则成果也许会更好。于是,他们将这样的期许加诸于后进人员的身上,给予后进人员好的资源与环境,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竟然带不起来。于是前辈们只好为后进设计一些帮助,让后进人员也能有所成就,结果,不但达不到前辈们当年的成就,甚至经常听到“一代不如一代”的评语,而这类的系统故事就这样天天上演。

绩效主义并非是绝对的坏事,就像杜拉克的看法一样,重点是你所订的绩效目标是不是人们心中真正想要的,而绩效目标必须是由自我来认识与要求,胡萝卜与棍子的方法,不能当作长期的绩效要求,否则,个体很容易只去符合组织要求的最低目标甚至于是降低目标。而前辈们为后进设想的立意是良善的,但系统的运作结果却时常违反我们的直觉,我们必须认清一点,不是后进不努力,而是系统的结构自然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因此,重新省思一些良善的作法,回归到人性的基点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考夫曼将与世界各大企业高阶主管辅导过程中的经验,例如:微软(Microsoft)、雅虎(Yahoo!)、谷歌(Google)、联合利华(Unilever)等等。结合成这本《觉醒的企业》,期望带给人们能够学习着如何扩大自己内心的容量,保有自由、正直及具有责任感的态度,并且在艰困的环境下,能够以平静地心态发挥出生命的创造性潜能、更有智慧地去讲出真相,增进组织的沟通互动,为企业开创出新的选择。
  • 自《第五项修练》一书于1990年出版后,广受实务界的欢迎,中文版的销售在台湾就有数十万册,在中国大陆也高达了650万册。圣吉在《第五项修练》书中提到的“系统基模”主要谈到管理的有四个,我们找到一个新的诠释方式,帮助读者记住。
  • 提到管理一词,每个人想到的都不太一样。从学院派的角度,也许有人会回答管理有四大功能:规划、组织、领导、控制。而进行这四大功能的背后目的,就是能让一群人能完成交付的任务,这样的思维基本上也是建立在所谓现代科学的思想上,也就是假设透过管理或者说透过这四大功能,就能让一群人完成交付的任务。
  • 只有透过个人学习,组织才能学习。就如享誉国际的交响乐团,一定是由一群杰出的音乐家所组成一样,杰出的组织必定是由杰出的个人所组成。而要培养出杰出的个人,不只要提供物质的富足,更需要提供精神上的福祉。

  • “学习型组织”,一个您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的是这5个字,陌生的是它的内涵。世界不断加速变动,所有的组织都在苦恼因应对策,学习型组织的出现为人们带来希望,也因此备受重视,持续发烧。
  • 圣吉(Peter Senge)提出五项修练来协助组织迈向学习型组织,然而多数组织只接触了表面工具,而没有触及核心内涵。我们以实例来谈谈,真正走在“学习型组织”这条路上的群体及个人,会呈现怎样的样貌。
  • 葡萄酒的个案来说,我们若将葡萄酒的产销体系划分成五个角色,即果农、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依图2的结构便画成上下游的关系,如图2所示,果农种植葡萄来提供制酒的原料,因此他的下游就是制造商。当果农增种葡萄的数量愈多,一段时间后,若天候好的话,葡萄产量就可能会增加,产量增加葡萄被厂商收购的价格就下跌,果农种植的意愿降低。如果葡萄数量突然大量的增加时,酒厂所愿意收购的葡萄量其实是有限的,葡萄顿时变得无人要买,果农也就叫苦连天。
  • 系统基模:“反应迟缓的调节环路”,指的是个人或组织朝向期望的目标在努力,并期望能改善问题或获得成果。当人们感觉到期望与实际现况间有落差时,就会采取一些行动,然而,从行动的落实到最后得到期望的结果,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 随着西方管理制度的演进,“绩效”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衡量个人或是组织产出的最佳代名词。因为绩效管理制度的实施避免了齐头式平等的弊端,让员工可以在多劳多得的情况下,贡献自己的所长。如何有效地善用绩效主义?请看以下分析。
  • 裂瓣朱槿蒴果长椭圆状圆柱形,但极少结实,种子平滑。常作庭园观赏或作为绿篱植栽。叶捣敷肿毒,能拔脓生肌,治腋下生疮、肿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