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故事:杯渡

木木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杯渡,不知其俗家姓名。他常常乘着木杯渡水,人们因此以之为奇。

在冀州时,杯渡寄宿在一处人家。其家有一尊金像,乃是杯渡三年前寄放在其邻居家后被其骗取的,杯渡遂将其取走离去。主人觉察骑马追赶,但无论怎样加鞭,都赶不上在前边缓缓而行的杯渡。到了河边,杯渡放下背上的芦圌(音传,一种容器),从中拿出一个木杯,放入水中,然后蹬上飘然过河。众人大惊失色。

不久,杯渡来到了京城。此时的杯渡约四十岁左右,穿着一件破旧、几乎不能蔽体的衲衣,说话颠三倒四,喜怒无常。有时在寒冷的冬天敲开冰水洗澡,有时在夏天晒太阳,有时光着脚在市井中闲逛。他全部的家当就是一只芦圌。

有一天,杯渡闲逛到了延贤寺法意处,法意专门给他准备了住房,他这才有了相对固定的住处。后来他决定顺水去广陵,但船家不肯搭载他。杯渡叹道:“你我无缘,不必勉强。还是坐自家的船吧。”于是杯渡再次拿出木杯,顺流而去。到了北岸广陵地界的一个村子,正赶上一户姓李的人家举行八关斋会。杯渡直接走了进去坐下,而将芦圌放在屋子的中间。众人见他形貌丑陋,皆无恭敬之心。李家主人见芦圌当道,想将它搬到墙角,但好几个人都没有办法举起来。杯渡吃过饭后竟然提起芦圌就走,还笑着说:“四天王将赐福给李家。”当时一个无赖告诉大家,他曾偷窥其芦圌,看到里面有四个几寸长的小孩子,面目端正衣裳鲜洁。众人这才明白原来杯渡是一位神僧。出来寻觅却不知其所在了。

过了几日,人们才在西界蒙笼树下看见了杯渡。李家主人将其请回家中,日日供养。杯渡并不持斋,喝酒吃肉,与俗人无异。众人送来的东西,杯渡有的接受,有的不接受。当时兖州刺史刘兴伯听说了杯渡的神迹后,派人邀请他,杯渡便背上芦圌来见刘兴伯。刘兴伯让十几人去举芦圌,但芦圌纹丝不动。再看里面,只有一件破旧的衲衣和一木杯。刘兴伯十分失望,问杯渡是怎么回事,杯渡笑而不答。

在兖州呆了几天后,杯渡返回了李家。又住了二十余日,杯渡在一天清晨起来,突然说:“我要一件袈裟,中午就要做好。”李家马上置办,到了中午还未做完。杯渡就说;“我出外走走。”到了晚上还没有回来。这时全县的人都闻到一种奇特的香味,觉的非常奇怪,就四处寻找杯渡,后来人们在北岩下发现了躺在破袈裟上的杯渡,已然圆寂,头前脚后皆生莲花,极为鲜香。莲花过了一个晚上就枯萎了。全县人共同将其安葬。有人从北边来说:“看见杯渡背着芦圌正去彭城。”人们打开棺材一看,发现里面只有鞋袜而已。

杯渡到了彭城,遇见了深信佛法的常人黄欣。黄欣将其请到家中供养。虽然黄欣因家贫只能提供麦饭,但杯渡照样吃的很香。这样过了半年,他突然对黄欣说:“可准备芦圌三十六枚,我要用。”黄欣说道:“家中只有十枚,其余的恐怕没有钱不能买。”杯渡让其在房子中找,果然黄欣在家中找到了三十六枚,而且都已经从原来破旧样变成全新的了。杯渡将这些芦圌密封好,过了一会儿,让黄欣打开,里面装的都是钱财和布帛,大概值一百万。有明白的人说,这是杯渡分身别处化缘得来的,回报给黄欣的,这是他的功德所致。过了一年,杯渡辞别黄欣离去。

杯渡来到了松江,仍用木杯渡河,游览了会稽、剡县,最后来到了天台山。呆了数月后返回京师。杯渡行踪不定,即使皇帝要召见也不理会。南州陈家颇有衣食,杯渡就住在其家由其供养。陈家听说都下也有一个杯渡,父子五人都不信,于是前往都下探看,果然同自家的杯渡一模一样。陈家人给杯渡摆上蜜姜、刀子、薰陆香、手巾等,杯渡吃完了蜜姜,其它东西没有动。父子五人怀疑是住在自己家中的杯渡,即留两人在此守视,其余三人还家。家中的杯渡还在,膝前亦有香刀子等,只是没有了蜜姜。杯渡笑着对陈家人说:“刀子钝了,需要磨一磨。”陈家另外两个人从都下回来,说杯渡已经去了灵鹫寺。

当时吴郡的朱灵期出使高丽回来,船顺风飘泊九日,到了一洲边。洲上有山,山十分高大。灵期带人入山采薪,见有道路,便沿路告乞。行了十余里听见磬声,闻到阵阵的香气,于是称佛礼拜。不一会儿,见到一座光彩绚丽的寺庙,又见到十余个石人。灵期等行礼后返还。走了一会儿,突然听到唱经声,循声看去,原来是石人。灵期等慨叹说这是圣僧,我们这样的罪人不能得见。因此一起竭诚忏悔。再次前往寺庙就见到了僧人。僧人为灵期等准备食物,虽然只是素菜,但香美不同于世间食物。灵期等叩头行礼,乞求可以尽速还乡的办法。有一个僧人说:“这里离京城二十余万里。不过,你们心意到了,就不用担心走不快。”僧人又问灵期是否知道杯渡,灵期说对他很熟悉。僧人指着北壁上的锡杖及钵说:“这里就是杯渡的住处。请你将钵捎给他。”又写了一封信,然后拿出一支青竹杖,告诉灵期:“但掷此杖置舫前水中,闭船静坐。不假劳力必令速至。”一个僧人将灵期等送到门口,告知离此七里就可坐船。灵期等按照僧人的指点,只用了三天就到了石头城,竹杖也消失了。

等到船行至朱雀门,就见杯渡骑在一只大船的船栏上,用大锤敲打,还说:“马啊,马啊,你为什么不走?”围观的人很多。灵期等在船上向杯渡行礼,杯渡大笑着说:“终于来了。”过去取了钵和信。信中所写常人无人能识。杯渡还是大笑着说:“是让我回去啊。”又将钵抛到空中接住,说:“我不见此钵四千年矣。”

杯渡后来又在齐谐处居住,亦多有神迹。后消失不复再见。

(《神僧传》卷三)
【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当佛陀和诸弟子在舍卫国的时候,王舍城的教区就由大迦叶主持,他常出入在王舍城布施福祉。而在他行乞的时候,却是远远避开富豪而专门去贫穷之家。在尊者的心中,他以为富人虽应该得到怜悯,但还是不如那些每日要为生存而忧愁的人更需要他的度化。
  • 从前在得叉的罗城,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人,家里有个女儿,长得很美丽,当女儿十六岁时,父母把她嫁给一个英俊的青年人,结婚后,生活也很平安。当女子怀孕了不久,不幸的事发生了,父亲去世了,守不住寂寞的母亲,竟然与自己的女婿私通,被女子知道后,真是痛不欲生,但又羞于外界的议论,生下女儿后,这女子就离开了他们,独自外出流浪了。
  • 在佛陀的弟子当中,大迦叶尊者是被公认的苦行僧。他从小就离群独行,聪明懂事过人。虽然出生于富贵之家,却不习惯于奢侈的生活。
  • 佛法无边,其中法理之深奥全看修炼人的境界,这里没有谁的对与不对,更何况对与不对也是相对的,修者在自己的境界中理解的永远为自己认识所限,随着境界的提高对法理的悟到,才会发现,佛法的博大与精深。
  •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高僧,他就是禅宗六祖惠能。惠能凭四句偈语明心见性之后,五祖弘忍决定将禅宗衣钵传承给他。当弘忍拿出木棉袈裟时,郑重的对惠能说:“这件袈裟乃达摩祖师从天竺国带来的宝物。袈裟不是佛法,但它和佛法密不可分。袈裟是佛法的凭信,衣随法走,传法必传衣,衣在如法在。今日我将此衣给你,你就算是禅宗的第六代祖师了。”
  • 随着惠能的名字传遍岭南大地,各地的僧俗、许多达官显贵都渴望能听到惠能说法。他的声望越来越高,引起了远在荆南玉泉寺的神秀一派的极大不安。神秀本人不太在意,可是他的门徒却慌了手脚,都想要给惠能点儿厉害瞧瞧。
  • 《高僧传》卷三记载,求那跋摩是刹利种姓,世代在罽宾国为王。父僧伽阿难,抛弃王位,隐居山林。求那跋摩十四岁时见解即已超凡,而且崇德务善,懂得仁爱。
  • 于是耆域对着树念起了咒语,不一会儿枯枝变绿、发芽、生叶、开花。其神通让人惊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