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之争 民间誓保

港府清拆 未披露军用码头实情

人气 8
标签:

【大纪元8月9日讯】(编者注﹕本文是发表在刚刚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第三十一期焦点新闻,讲述在今年八月初发生的香港市民在政府强力清场前誓保皇后码头的连串风波,本文将讨论政府和市民发生冲突的原因,以及民间保护皇后码头运动引申的意义。)

皇后之争 民间誓保 港府清拆 未披露军用码头实情

文 ◎ 吴雪儿 图 ◎ 吴琏宥、潘璟桥

七月三十日晚上,大批群众聚集在香港皇后码头,他们和过去三个多月努力守卫皇后码头的保育人士都相信,香港政府会在通告期限一到便立即进行清场行动……

午夜过后,警方踪影却没有出现,现场民众载歌载舞,皇后码头最后一夜就在一片嘉年华的气氛中度过。结果警方在限期过后十一个小时才采取清场行动,虽然香港一班保育人士经过多番努力仍然避免不了最后被清场的命运,但出乎意外的十一个小时延期见证了他们保卫皇后的心愿。

皇后码头的前身是皇后像停泊处(Queen’s Statue Wharf),为一个以木头搭成的简单停泊位,约于二十世纪初落成。停泊处因处于皇后像广场之前而得名,因此其“皇后”其实是指维多利亚女王。在殖民地时代的皇后码头专供香港总督及英国主要官员往返香港时使用,并同时在此举行欢迎或送别仪式。

到二○○○年,由于中环填海计划,香港政府原决定于二○○六年十一月新中环码头启用后与天星码头一起清拆,但皇后码头的清拆限期比天星码头长。香港民间团体包括“本土行动”及“文化传承监察”反对政府清拆的决定。

今年五月,规划署发表中环新海滨城市设计研究,提出四个重置皇后码头的方案。五月十二日,古物古迹咨询委员会将皇后码头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本土行动成员亦随即开始露宿皇后码头,誓保皇后。



清场前数小时,经过一晚的守候,却未见警方的踪影,大部分保育码头人士都在疲惫中睡过去了。

政府方案误导市民

政府建议的四个重置方案遭到民间团体的批评,指政府提出的四个方案全部都是要首先拆掉皇后码头有误导市民之嫌,民间一批专业人士特别就政府提出要清拆皇后码头的技术性理由进行了专业评估。

评估结果指出,政府提出要清拆皇后码头的的三个原因当中,只有一个是有实质技术性困难。不过,所提到的技术性困难可以通过建造人工湖将问题解决,即皇后码头在技术上是可以原址保留而不阻碍中环填海工程进行。

二○○六年六月十五日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表决同意拨款五千万迁拆皇后码头。民间团体批评特首曾荫权宁愿花时间去游说议员就拨款投赞成票、也不花时间去了解民间提原址保留皇后码头的专业评估报告。他们又质疑政府有违一贯做法,在皇后码头被评为一级历史建筑后,未有按常规申请将皇后码头列作法定古迹(一经列为法定古迹后,皇后码头可以原址保留)。

倡全世界公开召标

文化传承监察建议政府以两个月为限,就原址保留皇后码头涉及的技术困难公开招标,让全港以至全世界的工程顾问公司共同为保护香港历史出谋献策。

保育码头人士担心一旦政府开始清拆皇后码头,涉及到将石屎建筑切割,而现时仍未有技术能完好无缺地重新组合石屎建筑部分,加上重置的选址并非原址,皇后码头有可能因此失去其一级历史建筑的资格。另外,政府到目前为止仍未定出重置时间表,很可能变成了无了期的等待。

二○○七年七月二十七日三名保育码头人士,宣布由当日下午四时半开始,进行无限期静坐绝食至政府承诺原址保留皇后码头为止。

发展局称,延迟移交皇后码头用地,会使中环填海计划第三期工程停顿,可能导致每日达数十万元的索偿。不过保育人士指政府没有必要花费五千万元公帑拆卸皇后码头,以及巨额费用,而可单用一至二千万元为皇后码头进行承托工程。而承托工程亦不妨碍中环填海工程,无需停止填海工程,所以并不存在赔偿的问题。



在皇后码头清场前的周末,在码头举行了两场的讨论,当天天气炎热,码头气氛也热闹非常。现场的本土行动成员每个人头上都带着类似皇冠的头饰,问了其中一位保育人士何来(左一)为何每人头上都戴“皇冠”,她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皇后!”

司法复核 七日聆讯

在政府清场行动前一天,即七月三十一日,香港高等法院接纳本土行动成员何来和朱凯迪要求阻止政府清拆皇后码头的司法复核申请,法官林文瀚指申请当中两个理据有法律争议性故接纳司法复核申请,并排期至二○○七年八月七日开审。

二○○七年七月三十日下午,地政总署派员到皇后码头的栏杆贴出告示,指在码头露宿的示威者是违例占用政府土地,要求他们在八月一日凌晨前离开。

不过政府以及警方没有在凌晨零时作清场的行动,而是在八月一日早上十一时开始在地上清场。过程中,保育码头人士没有做出反抗,但尽量坚持留守在原地,保卫码头到最后一刻。一个多小时后,地面的清场行动完成。下午三时许,警方开始对码头上盖进行清场至晚上八时四十五分。



七月二十九日,本土行动的成员在码头进行了一场“祭天地化戾气仪式”,据主持仪式的成员表示,他们已用尽一切方法争取原址保留皇后码头,却没有得到政府的任何回应,最后他们决定以敬天仪式将他们的心愿告知苍天,过程中他们请教了一些长辈关于相关仪式的程序和意义,代表着年青和年长两代人在传统文化上的承传。



皇后最后一夜,大批民众前来声援,当晚警方未有采取行动。翌日上午十一时,港府出动三百多名机动部队警员将二十多名保卫码头人士抬走,行动到晚上八点四十五分结束。

军用码头交待不清

今次民间团体争取保卫皇后码头因为码头是港英时代一个有象征性的地标,代表香港历史的重要一环,而且皇后码头也是中环原有城市规划中关键建筑物。不过,在争取过程中,民间团体意外地发现特区政府未有向香港市民清楚交待将会在中环兴建的解放军码头,而到目前为止政府所发表的有关解放军码头的文宣,与民间团体从政府文件中所得知的情况有出入。



上图:警方清场时,有数名貌似中共官员的人在皇后码头附近监视,并有一名总督察(右一)趋前向他们“汇报”清场情况。下图:已故皇妃戴安娜于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一日访港也是从皇后码头登岸。

朱凯迪在其发表的〈皇后战讯〉(以下简称〈战讯〉)七月十七日内容中指出:“政府将维港填平然后将土地拍卖,基本上是另一种将公共资产私有化的过程。因此,最需要讨论的是应否将新填地私有化,以至私有化的程度。可惜,政府完全不容许市民讨论这个关键部分,而是利用所谓咨询来解决清拆皇后码头的政治危机……政府用一大堆空泛和正面词汇掩盖的除了‘公共资产私有化’外,还包括‘公共资产军事化’。在新海滨城市设计咨询文件的所有设计图中,我们都看不见长一百五十米的解放军军舰码头的踪影。”

〈战讯〉内提到政府于二○○四年四月公布的〈引用终审法院订立的“凌驾性公众需要”测试准则检讨中区填海第三期工程〉,对解放军码头“最详尽”的描述(见注一),文宣中提到“议定的解放军码头是根据一项规划意向而设计的,构思是把拟建的军事码头与中环及湾仔填海区的海滨长廊,在景观上融为一体。当码头不是作军事用途时,可让市民进入其范围。”

不过,本土行动成员在房屋局二○○四年给蔡素玉议员的文件中,无意中发现了政府工程顾问公司绘于二○○二年年底的解放军码头设计图:

按设计图,解放军码头的主要设计“特色”包括:

●两重围栏,里面一层高三米,那一段海滨将成为禁区;

●多部闭路摄影机组成的监视网络﹝CCTV monitors and camera controls shall be provided to both the PLA Berth Office Building and Central Barracks﹞;

●一条由码头通向解放军总部的“限制军事通道”﹝restricted military access﹞,有可能将海滨切开。



解放军码头侧面图,可见除了第一重围栏(高二点九米)外,在紧急车辆通道EVA外还有一道围栏,高度及规格不明。



解放军码头平面图,可见有围栏包裹整个一百五十米乘二十米的码头,码头亦有一条“限制军事通道”﹝restricted military access﹞通向添马舰总部。至于限制到何种程度,没有人知道。

朱凯迪在〈战讯〉写着:“如果政府真的按设计图来兴建码头,那么我们将来的新海滨将不会是一个自由和开放的空间,而是一个高度设防、高度监视的军事地带。政府自二○○二年出版的所有公众设计图,都是骗人的大谎话。”

他并提出了两点疑问:

一、二○○二年已经做好了解放军码头的设计,为何政府在之后印制的宣传图中,继续欺骗市民?

二、为何中环海滨的城市设计咨询里,没有问香港人希不希望有一个布满闭路电视和三米围栏的军用码头在城市中心?为何香港人连决定自己的新海滨做什么的权力也没有?这样也算还港于民吗?

舆论先行事前抹黑

清场前几天,朱凯迪在独立媒体网站发表七月廿六日〈皇后战讯〉,内容指出英文《南华早报》一篇题为“Activists warned against violence”的报导有抹黑之嫌:

“抹黑的恐怖之处在于,抹黑之处隐藏在文字中总是显得顺理成章,activist = 激进 = 冲动 = 会打人,而被袭击的‘自然是’与activist‘对立的’ = 警察 = 官员。但,如果大家来过码头观察几小时﹝有经验者﹞,就会知道事实刚好相反。最担心人身安全的,是在码头廿四小时留守的抗争者。这三个月来,我们坦荡荡地面对市民﹝支持的和反对的﹞,坐在签名台前的鸿姐和其他人,每天不知被辱骂多少次。有人在凌晨四点钟到码头捣乱,有人光天化日撕毁市民签名的大布并打伤本土行动的成员。在码头值班的人,夜夜提心吊胆,不得安眠,害怕不知名的人上前袭击。”

朱凯迪继续提出更多又提到更多本土行动成员留守皇后期间遇到的骚扰:

“警察有捉贼保护市民财产的一面,也有赤裸地作为政府的政治工具的一面……在皇后码头的人,日以继夜受便衣警察监视,昨天我才认出一名隶属港岛总区重案组的警员;陈景辉(其中一位绝食者)前几天亦忍不住问几个‘可疑人’是否警员,其中一人答道:‘你估下啰。’此外,军装警察每两小时到码头点一次人数,人少的时候就向老弱的成员“出口术”挑衅。部分参与保卫码头的朋友,最近一个月先后因和平示威反对公屋废法,被跟踪、﹝在商场内当众以非法集结罪名﹞被拘捕、有的正被起诉‘袭警罪’。我们有重要事情都不敢在电话、电邮、甚至MSN里说,因为所有通讯都有被监视和截听的可能。”

如果说二○○三年七一游行的和平抗争让香港在国际社会上一举成名成了“示威之都”,今次皇后码头的争取期间之理性与清场过程中之和平,反映出香港人在回归后面对中共政权的不断抗争中,渐渐走出了一条成熟公民社会的路。

【注释】
注1:

以下内容摘录自〈皇后战讯七月十七日〉:

政府在二○○四年四月公布的〈引用终审法院订立的“凌驾性公众需要”测试准则检讨中区填海第三期工程〉,有政府对解放军码头“最详尽”的描述。兹引如下:

“2.9 解放军码头──

2.9.1《一九九四年中英防卫用地协议》规定:“在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蓝图中, 香港政府将于威尔斯亲王军营附近预留一百五十米的最后永久海傍,供一九九七年后兴建军事码头之用。”

2.9.2 与解放军磋商后,他们表示码头必须建于中环军营前面。除了一百五十米长的码头之外,还需要在码头两端预留两条各七十五米长而直的进出口航道,以便必要的军舰在靠泊时可以安全操作。议定的解放军码头是根据一项规划意向而设计的,构思是把拟建的军事码头与中环及湾仔填海区的海滨长廊,在景观上融为一体。当码头不是作军事用途时,可让市民进入其范围。

2.9.3 由于中区填海第三期工程是中区填海计划的最后一期工程,完工后的海岸线将会是永久的海岸线,政府必须履行上述的规定,而没有其他选择。中环军营前面的海岸线西面以九号及十号码头为界,东面受冷却用水抽水站所限﹝附录2.11﹞,亦不能再向南移或移往内陆,否则不能满足上述的停泊要求。因此,要符合上述协议所订的码头海岸线长度,现有的安排已是最小的填海范围。”

查规划署中区﹝扩展部分﹞的分区计划大纲图﹝S/H24/6﹞,亦提到解放军码头:

“现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大厦及其邻近地区,已划为‘其他指定用途’注明‘军事用地’地带。这幅土地现时是解放军驻港总部的所在地,其北面建有一个长一百五十米的码头,预留作军事用途。为方便解放军车辆来往码头与解放军驻港总部之间,该处会设有讯号灯,在解放军车辆经过时指示在P2路的其他车辆停止行驶。在海滨长廊内亦会辟设特别行人系统,以划定解放军车辆通道,并同时让行人畅通无阻地经过,当局会在稍后阶段就解放军使用通道的情况设计一套行人安全系统。”﹝城市规划委员会 二○○二年十二月﹞(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组图:皇后码头失守 港警抬走保育人士
皇后码头清场共拘捕三人
香港今日报章头条摘要
黄泽恩:皇后码头应列古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