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早期的观察

植物,也有情绪(2-3)对照料者的感应

克里夫‧巴克斯特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

我还发现植物有另外一种令人惊异的感应,显示它们与照料者间的亲密性。这不一定是那种感人落泪的爱情故事。

若一个人为一株植物浇水,即使只是例行公事而不表现出任何情感,也会产生明显的感应。

在观察植物反应的过程中,若我离开实验室去办些杂事,就在我决定返回的那一刻,植物通常会显示相当显着的反应,尤其是在突然决定的状况下。我怎么知道这个现象?

因为我用了一支马表,将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对应到实验室记录图谱的时间轴──例如:我发现自己忘了某样东西,并马上决定返回实验室去。如果我只是想着该回去了,却不立刻行动,效果就不会这么好。

所以,植物会对实验室里的人以及在远距离的熟人产生感应,但对两地之间的其他活动则不。这不禁让人怀疑这样的通讯模式并不遵守一般以电磁波频谱为基础的概念。我很早就开始怀疑这里所显现的感知能力应该比传统所认识的更基本、更原始。这就是我使用“原始感知”(Primary
Perception)这个辞汇的原因。(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66年2月的一天,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测谎仪专家克里夫-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在给庭院的花草浇水,他一时心血来潮,把测谎仪的电极连到了一株天南星科植物--牛舌兰(一种热带植物,大叶,小花,与棕榈相似)的叶片上,并向它根部浇水。当水从根部徐徐上升时,他惊奇的发现:测慌仪的电流计并没有像预料中那样出现电阻减小的迹象,在电流计图纸上,自动记录笔不是向上,而是向下记下一大堆锯齿形的图形,这种曲线图形与人在高兴时感情激动的曲线图形很相似。
  • 纵观植物世界,数不胜数的植物能证明“植物是有感情的”。
  • 聚散无常!生老病死是谁都得经历的,只有好好把握人生,做有意义的事,才不枉来到人世一回。
  • 缘分是很奇妙的,也许在某生某世我们曾经结下了这样的缘分,所以我们应该要善待万事万物,因为万物皆有灵啊!
  • 巴克斯特的发现,尽管主流科学界眼前还不能接纳它;但对修炼界、哲学界来说其实并不令人吃惊,古希腊、印第安人、东方宗教就一直流传着“万物有灵”的说法。“原始感知”的能力,其实就是先天的本能,只是人类在后天的环境中失去了。巴克斯特利用测谎的工具,无意间印证了这个修炼界、哲学界的传统理论;虽不是他的规划,但这样跨领域的联系所产生的影响,却可能远比他专注于测谎的研究还要宏大。《植物,也有情绪》一书内容正是跨足心灵、物质两个世界的桥梁,并且充满前瞻性、趣味性,对固步自封者将是一项悟性的挑战,对勇猛求进者将是一项理性的启迪,值得一读。
  • 一九六六年二月二日以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介入这个“意识研究”(consciousness research)的最前端──“生物通讯”(biocommunication)。回想起来,我所有在教育、训练、就职方面所作的选择,还有我天生的好奇心以及许多巧合,似乎都在为这一天和以后的经历作准备。
  • 我在芝加哥附近的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tisy)完成战时的九十天见习军官训练后成为一名军官,接着被送往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军官高等学校以及加州圣地牙哥的反潜学校受训。后来,我终于被派往西太平洋前线。虽然我很想进入海军情报局(Office of NavalIntelligence)从事对战事可能有用的催眠工作,但没有任何位高权重的人愿意采纳一位二十一岁低阶军官的建议。
  • 现在,让我说一下那天早上后来发生的事。你尽可放心,就在早晨八点的纽约时报广场附近,我并没有跑到街上大喊:“我的植物会读心术!”这样的举动,即使在纽约的时报广场也是很奇怪的。而对我这个在科学领域里浸淫多时的人来说,这也有违我所受的训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