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沂: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是粮价过低

林沂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4月21日讯】袁隆平在“两会”上对粮荒和国家储备粮真实数字的怀疑,以及《南方都市报》对部分粮库粮食储备状况的微服私访,引起了公众对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强烈关注。这一问题是在国际粮价上涨和周遍国家粮食危机爆发的背景下凸显出来的,因此,考察中国的粮食生产及储备问题,不能单从国内环境看,还要从国际粮食市场来综合分析,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与国外粮食价格的比较。

粮库作假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说到底,它既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管理问题,而是众所周知的体制问题。当权力不受监督,而钱权交易可以低成本地上骗中央、下欺百姓的时候,基层粮库绝不会按照中央政府的愿望承担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责任,因为利益最大化是一切经营实体的基本要求。

很显然,储备粮系统是中央政府维持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心理支撑,为此,国家财政长期补贴粮库。但是,国有粮库过低的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了粮库本身的收购难度,近年来,粮农的惜售心理十分普遍,这就决定了国有粮库必须靠虚报数字来保证上级规定的库存比例,久而久之,官方统计的储备粮数字与粮食实际储备的脱节不可避免。而形式主义的粮食普查对获取实际粮食储备数字是不起作用的,欺上瞒下历来是中国官场的传统,国有粮库自然不会置身官场传统之外。“铁碗宰相”朱熔基被基层粮库欺骗的事实表明,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之下,基层官员才不在乎前来检查的官员是何级别,甚至可以说,官越大越好骗。

在这种状况下,尽管温家宝总理一再声称中国的粮食储备充足,但以中国目前的粮食储备普查水平,对于真实的粮食储备数字,恐怕中央政府也在心里犯嘀咕。

但另外有一种说法:尽管目前的国有粮库储备数字水分较大,但由于粮农的惜售心理,民间粮食储备足可应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威胁。民间当然有存粮,但散存于一家一户的民间粮食储备是一个难予统计的数字,农户自产自存的粮食究竟有多少?另外,这些存粮在何种情况下才会进入粮食市场,又是一个问题。

以我的了解,目前中国农村的民间存粮呈现不均匀分布。由于粮食价格较低,一部分农户舍粮而从事水果、蔬菜甚至经济林生产,他们不仅没有存粮,相反却要靠买粮吃饭;另外一些没有门路的农户,虽然继续从事粮食生产,但因为粮食价格低,不舍得出售,造成较多储存,除非发生大的价格变动,他们的存粮很难进入市场流通。

更重要的是,储备粮食较多的农户也有压缩粮食生产的趋势,相对于水果、蔬菜和其它经济作物的价格劣势,使农户很难保持粮食生产积极性,农业税的减免并不能抵消化肥、农药价格的大幅上涨,在目前的粮食价格之下,种田主要依赖农民的传统习惯,已不是理性的市场选择。

粮价过低的状况并非自今日起,整个毛泽东时代,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就是一种国家经济战略,在几十年中,城市对农村的亏欠数额是惊人的。而粮食价格过低的问题,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由于国内市场诸要素自由配置度的增加,目前显得更为突出。随着人口政策的逐渐松动,从事农业生产已不再是年轻一代农村劳动力的选择,这是因为,一方面,劳动效率上不可避免的劣势决定了劳动力向农村之外转移的大趋势,另一方面,农业收入的微薄使农民对于种地越来越不用心。

相对于粮农的失望,地方政府和官员对于农民的耕地却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他们象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地看到:那些产出微薄的耕地,一旦被用于工商业建设,会在一夜之间展现出惊人的创造财富能力。事实上,被这种发现所刺激的不仅仅是地方政府官员,就连一些经济学家也在想:既然一亩地用于农业生产的年利润不足一千元,为什么不能转化为建设用地,转瞬便等值于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人民币呢?于是,各地纷纷上马所谓的经济开发区,大量征收土地,制造出数以千万计的失地农民。这些土地的征收绝大多数是瞒着中央政府违法进行的,这就使中央政府很难准确评估中国目前实际的粮食生产潜能,而且,大量被占用的土地很可能已经给中国未来的粮食生产埋下难以逆转的隐患。

从流通过程看,目前,中国国内大米的价格是国际市场价格的四分之一左右,而小麦价格约为国际市场价格的三分之一。这样的价格悬殊之下,粮食外流是一种最正常不过的市场选择。对此,中国政府面对的难题是:如果不能以严厉的政策打击走私,那么,民间储备粮的外流就很难避免,粮食安全难有保障;如果以严厉的政策打击走私,成功阻止国内粮价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那么,政府是否能够避免国内化肥、农药价格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是否能够制止其它相关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如果不能做到,那么,只会导致粮食产量的渐趋下降,一旦这样的下降达到一个峰值,国内粮食价格将被迫出现报复性上涨。由于粮食生产的周期性限制,报复性上涨并不能马上解决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这样一来,粮食危机可能全面爆发。

除了经济学上的考量,粮食价格还是一个基本道德问题,中国农村人口多,耕地少,加上长期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盘剥,单纯种地的农民经济收入之低,世所罕见。可以说,在目前的粮食价格之下,以种地为生的农民是没有任何前途的,但他们却在养活整个社会。整个社会对他们的亏欠是毋庸置疑的。实际上,近年来国际粮价的上涨对于解决农民收入过低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让国内粮食价格向国际市场价格靠拢,既是不可避免的市场化趋势,也是提高农民收入、拉动内需的极佳切入口。对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增加粮食产量来说,这是唯一有效的方式。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提高对粮农补贴的方式来增加其收入,但是,考虑到目前中国农村的统计、管理水平,补贴政策很难真正惠及农民。

直接提高粮食价格的做法对工商业从业者,尤其是城市低收入者的生活会造成影响,但城市居民的薪资相对较多地依赖市场调节轨道,粮价的上涨自然要求与之适应的工资收入——中国城市居民的收入同样需要提高(这需要降低政府税收并切实遏制腐败),无论如何,中国社会再不能以盘剥农民的种田劳动以维持城市居民的低收入!而对于城市低收入者,国家财政和社保资金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之,从国际粮价的变动趋势来看,中国政府需要及早调整目前低粮价的政策,从理顺国内各阶层收入分布的要求来说,这也是非走不可的一步,与其被动调整,不如主动调整,否则,中国社会很难避免未来的粮食危机。

──转自《自由圣火》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北韩食物又告急 联合国呼吁驰援
潘基文警告:粮价飙涨恐危及社经成长安全
刘兆玄:内阁由我提名 与马萧协商确定
台湾17位新阁员出炉 刘兆玄:借重经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