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不能宅 商周阿宅噗浪嗅议题

人气 12
标签:

【大纪元11月17日报导】微网志达人系列报导(16)(中央社记者唐筱恬台北17日电)“人宅没关系,新闻宅可不行”,商业周刊科技组的阿宅记者们创立“桑粥”,用宅世代语言,在噗浪上探寻年轻世代喜爱的新闻议题,成为媒体“嗅新闻”的另类管道。

今年6月,编辑室里热腾腾的封面故事“140字的威力”尚未出炉,执笔的资深撰述旷文琪心想,“自己报导却没有使用过,没有说服力”,科技组记者群们当场决定“我们也来试试看”。

财经杂志“商业周刊”以深度报导在杂志界闯出领导地位,首次推出微网志服务,旷文琪秉持“网路真正的精神是实验性”,写企划书呈报总编辑、找美编规划噗浪版型等,通通省略。

当晚,4个资深科技线记者与1个菜鸟记者,组成5人噗浪团队,以商周谐音命名,在噗浪推出“桑粥”。仿照人气部落客酪梨寿司大头贴,以团队中某位像阿宅的科技线记者外型画出人头,作为显示图片。

这个让商周KUSO化的年轻品牌,随即一炮而红,短短两个礼拜涌入3000多位噗友加入,目前好友与粉丝数已累积7000多人,让化身为商周阿宅的记者“有种莫名的成就感”。

冒险闯噗浪后,每周只出刊一次的杂志遇上“噗新闻”的难题,旷文琪说,“我们噗不过日报新闻”,索性在噗浪河道上反向操作,规划出“一天只噗两则,但要很有料”。

电子书、云端运算、电动车,时下炙手可热的科技话题,商周阿宅的噗总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打着专门噗“科技产业八卦”口号,讨论噗都能超过约50个以上的回应。

“桑粥”被噗浪行销专家孙传雄、Jeremy等人誉为媒体经营噗浪的典范,旷文琪认为,首要秘诀是“记者在噗”。

噗浪上,商周阿宅记者展开“140字的威力”,“电子书近期超夯,大家会想用电子书吗?”激起358个回应,更让记者讶异的是,噗友还是喜欢手拿书本的感觉,约一个月后,催生出“电子书大商机”。

正当阿宅记者对云端运算“雾煞煞”时,“Google文件就是很棒的云端运算系统”、“我用的是亚马逊,属于IaaS服务”,原来噗友早已跟上云端运算的脚步,记者林俊劭讶异,“回应热烈,素质又高”。

除了讨论议题之外,商周阿宅最特别的莫过于“记者会实况转噗”,“阿宅目前正在广达法说会现场,林董看起来好像有点心事”,现场替噗友解答对广达公司的疑问。

噗友疯狂追噗的实力也不容小觑,记者告诉噗友将写“线上市集”,结果一个月后才出刊,噗友反问商周阿宅,“你delay多久了?”,林俊劭惊讶“原来噗友都记得”。

从噗浪了解年轻世代想法,噗友内容更成为编辑会议的热门话题,旷文琪在部落格上描述总编辑郭奕伶曾说,“大家别小看商周噗友的力量”,让原本无心插柳创立桑粥的旷文琪发出“阿母,我们红了”的感动。

继“140字的威力”推出后,商周开始重视科技议题,“电子书大商机 ”、“电动车、LED百年革命”纷纷攻占商周封面,销售量不输财经、政治议题。

旷文琪说,“先前怕专题曲高和寡”,但现在商周阿宅运用噗浪工具,掌握读者对议题的接受度,避免做出乏人问津的新闻,因为“人宅没关系,新闻宅可不行”。

“自己的噗上过2次,但每天上去桑粥20、30次”,使用噗浪对商周科技组记者而言,不仅止于社交,更用宅世代语言,辅助记者“嗅新闻”。

商周有篇文章写“社交网站把你的人脉变钱脉 ”,询问桑粥噗浪有无带动杂志实体销售量,旷文琪说“没有仔细算过”,因为他们获得比金钱更宝贵的“读者意见”。

从此科技组的阿宅记者们过着,“周二看板开会、周三噗新闻预告,周四、五噗议题”的日子,有时出差到国外采访无法连线至噗浪,仍心系噗友,出发前“托孤给另外一位记者噗”,旷文琪说。

有时记者写稿到深夜“累到不行”,噗友争相鼓励“辛苦了,帮你捶捶背”,噗友温馨上演的戏码,照亮着一群亲上新闻火线,代替读者发声的阿宅记者。

相关新闻
生活疑难杂问  史丹利靠噗友解答
噗浪导读笃姬  工头坚50集全包
果子咖啡小可爱  理念征服噗浪客的心
噗浪小签签  林建辰的机器人有求必应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