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英雄:谢铭键少年农夫网拍好米

font print 人气: 3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1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叶素萍台北17日电)“务农总是给人很可怜、赚不到钱的印象,但是我要当一个开朗的农夫。对我而言,最好的赞美是:你的米会带来欢乐。”28岁的谢铭键,5年前返回花莲老家务农,他在部落格上用KUSO画风纪录一个年轻开朗农夫的生活,自创的“剑剑好米”品牌也因此大红。

22岁甫退伍,谢铭键随即北上。他说,“以前听人家说台北遍地黄金,只要肯努力就会成功。”但只有高中毕业的乡下小孩,到台北应征到的多半是模具、车床等工作。谢铭键白天在电子零件工厂上班,晚上和8个人挤一间通铺,“在台北半年的时间,我只学会一个插上电子插头的动作,每天上班就盯着时钟,等待时间过去。”

他说,刚到台北花花世界,对什么都好奇,周休二日时,就和朋友去泡舞厅。当时1个月新台币3万多元的月薪不够花,还得向家里伸手拿1万多元,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那阵子正值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最严重的时期,父母看他在台北工作也存不到钱,叫他干脆回乡种田。

谢铭键老家在花莲玉里,世代务农,自小也帮着父母农作。他说,以前帮忙时,觉得种田好像很简单,那时也没深入了解,因为乡下孩子总是一心梦想北上工作。等到自己专职务农,这才知道种田不简单,一般农夫种田1甲地可以产出1万到1万2000斤稻米,谢铭键回乡第一年,1甲地却仅收成2000斤。

他和老农夫从头学起,2、3年后才渐入佳境。有一次他和网友聊天,提起自己是农夫,网友大呼不可能。为了证明自己真的是农夫,谢铭键开始写起种稻日记,放到部落格。接着有网友提议谢铭键上网卖米,还帮忙命名为“剑剑好米”。

当年稻作收割后,谢铭键决定尝试网友的建议。他想,既要透过网路卖米,建立品牌应很重要。美工科毕业的他,利用电脑上小画家程式,画出右手抱着稻米、左手竖起大拇指的自画像商标。

为了让消费者吃得安心,他还全程记录育苗、播种、收割的过程。部落格主题则不脱离务农相关的大小事,连台风来袭把稻子吹坏的倒楣事,都有办法弄得很欢乐。KUSO的画风再加上搞笑式的影片自拍,让剑剑好米大红,网友们被谢铭键认真的态度感动,也大力帮忙订购、推销。

“台北人或许觉得当农夫很有趣,但在乡下,只有老人才会去做农夫,年轻人种田在乡下会被看不起。”谢铭键说,至今还是有些朋友会质疑他,“怎么想不开去种田?”即使他卖米卖到上电视,邻居婆婆妈妈也会酸溜溜地问谢家父母,“你儿子凭什么上电视?”

连他结婚时,身为警察主管的岳父也被友人问,“干嘛把女儿嫁给这个人?”谢铭键说,旁人愈嘲讽、愈质疑,他愈要努力,他还向老婆发誓,一定会努力靠着农夫这行赚钱证明给大家看。

谢铭键最新的行销点子是用“米礼盒”取代传统的结婚喜饼、弥月礼盒。他运用美工专才,量身绘制Q 版肖像画贴纸,试图以客制化开创新商机。

虽然总是表现出乐观开朗的一面,但作农这条路,说不辛苦是骗人的。谢铭键说,隔壁70岁的老伯有5个小孩,没人愿意回乡种田,老农夫守着1甲地过活,有1年焚风来袭,老人家看到被摧残的稻作,只能瘫坐田埂无助地哭泣。

不过,谢铭键说,现在农作多已机械化,有除草机、耕田机、割稻机。他搞笑地说,在家里,他负责下田,爸爸去打山猪,妈妈去打麻将,只有收成时才会全家出动割稻。

最近他就在构思部落格新题目,“我的手,没长茧”,希望让年轻人知道务农并不像以前那样辛苦,也愿意回来投身农业。谢铭键说,虽然他至今仍常被人嘲笑、不被认同,但是他靠自己的双手打拼,他以当农夫为荣。

“今天的台湾英雄”专栏部落格网址:http://www.cna.com.tw/TWHero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记者温贵香台北7日电)从教师、律师到社区总体营造设计师,刘炯意秉持“宁可不做,不要做错”的理念,花了10年时间打造了令嘉义人骄傲的“禾乐村”,以及长达8公里的“时光生态绿廊”。
  • (中央社记者杨思瑞台南县8日电)三百六十行,果真行行出状元!李宗铭7年前放弃经营大半辈子的家具设计专业,毅然返回麻豆老家接掌养殖渔业,凭着暖暖乡情召唤,不仅养出台湾第一批获产销履历认证的台湾鲷,更摇身一变成为台湾鲷料理达人。
  • (中央社记者黄国芳嘉义市9日电)青春年华的14岁少女陈冠伶,在隔代家庭成长,高龄的祖父仍需挑起家计辛苦工作,她则一肩扛起照顾重度肢障祖母生活起居重任,从不逃避或抱怨,成为祖母“最佳的守护天使”。
  • 从饭店员工到国手级壁球教练,潘桂叶练就了一身壁球绝技,她不仅在壁球世界展乾坤,更透过无数次比赛征战中,不断超越自己,开启精彩人生路。
  • (中央社记者陈舜协台北10日电)75岁的中研院院士、台大生化所荣誉教授林荣耀,多年来与参加国际科展学生一起挤经济舱、睡双人房,下乡巡回宣传“如何做好科展”。他笑说“我是院士,却忙这些鸡毛蒜皮事,也曾挣扎过,但我放不下”。
  • (中央社记者汪淑芬高雄11日电)枣子是台湾冬季水果,高雄农改场的邱祝樱默默耕耘10年,育种工作一步一脚印,培育出多汁质脆的新品种,这些枣子飘洋过海到日本,甚至韩国也想技术引进。
  • (中央社记者冯昭台北13日电)年轻时为了孩子放下工作,二度就业却在年过50时突然失业。回想失业带来的创痛,詹瑜至今仍止不住泪水。“其实我的生活很好,但想证明自己是有用的人”,于是决定创业,结合设计专长与新兴的电子商务,投入文创行列。
  • (中央社记者沈如峰宜兰县14日电)宜兰苏澳区渔会电台话务员潘丽卿,过去近30年来以通讯方式帮海上渔民解决种种问题,成为渔民、友船、家属与援救单位之间的沟通桥梁。每当海象一有变化,她就通知渔民注意,几乎就是渔民心目中妈祖婆的化身。
  • (中央社记者吴哲豪彰化县15日电)鹿港子弟陈仕贤原来学的是工业工程,但是一头栽进鹿港文史研究工作,走遍大街小巷进行调查;尽管收入不丰,他仍乐在其中,要当一部鹿港文史研究的活字典。
  • (中央社记者吴协昌台北16日电)“篮球和音乐都是我的嗜好,也因为如此,我才有机会成为球场上的DJ。”谢明宏对篮球与音乐的执著,让他成为两岸篮球DJ第一人,甚至在中国开班授课,将看家本领尽情挥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