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今天的台湾英雄:陈仕贤鹿港文史的活字典

人气: 7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1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吴哲豪彰化县15日电)鹿港子弟陈仕贤原来学的是工业工程,但是一头栽进鹿港文史研究工作,走遍大街小巷进行调查;尽管收入不丰,他仍乐在其中,要当一部鹿港文史研究的活字典。

鹿港老街上有一家“鹿水草堂”文史工作室,里头摆满许多跟鹿港相关的书籍和照片,大部分书籍的作者署名都是“陈仕贤”,而其作者也正是这个工作室的主人。

陈仕贤投入文史工作,不求大富大贵,倒是做了许多在别人看来很疯狂的事情,譬如自费新台币300多万元,出了10多本和鹿港相关书籍;为了研究有关鹿港日茂行的书籍,在没有公务或学术机关的支持下到大陆泉州搜集资料。

比较特别的是,陈仕贤和大多数文史工作者不一样,他既非教授或研究所学生,也不是在学术或公务机关担任研究员。他的研究成果全是靠着自己的摸索,点滴累积而成。

陈仕贤在鹿港出生长大,高中时就热中社团活动,17岁时参加在台南成功大学举办的研习营时,对讲师所展示的古迹修复前后图片深受感动,也埋下他日后从事文史工作的种子。

他大学念的是工业工程学系,毕业后进入建筑公司,从小小的职员一路往上爬,没想到等到他30岁成为经理时,却遇上金融风暴,公司倒闭,于是决定回到鹿港从事文史工作。

“当时在建筑公司1个月领6万多元薪水,后来找工作时不是没想过再回相关行业,不过我还是决定从事文史研究。”陈仕贤承认,当初决定投入文史研究,亲友们确实有反对的声音,但他过去参加社团活动所埋下的种子却已在心中萌芽茁壮,决定要一头栽进去。

鹿港龙山寺进行整修工程时,陈仕贤因为具有建筑专业背景,被邀加入龙山寺修复委员会担任助理。学生时期受的史迹研究训练刚好派上用场,他藉由参与修复龙山寺工程过程,了解古迹保存和维护传统建筑的重要性。

他自我解嘲说,“我自己不是一个很会念书的学生,”但从事文史工作研究,特别是在帮民众导览解说时,可以获得很大的成就感,而这份成就感也转化成助力,让他继续从事文史研究。

陈仕贤后来在鹿港老街开了一家“鹿水草堂”的文史工作室,“当初开这间店,很多人都不看好,有的人跟我说,你这样开这家店会倒、会赔钱。”不过他把“鹿水草堂”当成文史研究的家来经营。

鹿港有丰富的人文历史,陈仕贤在没有任何补助的情形下,走遍大街小巷进行调查,访问耆老。他说,“文史工作者要进行田野调查和耆老访谈,才能获得珍贵的资料。有很多珍贵史料都是进行田野调查时,由民众提供,若没有田野调查和访问耆老,很多珍贵的史料可能永不见天日。”

他做了很多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不过他认为,做事要及时。“很多东西不能等到有钱再来做,就像我7岁时开始为鹿港古迹留下影像纪录一样,拍的照片和收藏的史料,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我的,未来这些东西都要留给公部门保存。”

在传统的鹿港小镇,陈仕贤自己做文史研究、自费出书,吸引别人目光,也引来批评。他说,他曾提出很多原本外界认为是天马行空的案子,诸如将鹿港街长宿舍改建成为镇史馆等,很多人一开始认为都不会成功,但一旦时机成熟即有实现可能。他说,一个地方文史工作者,必须要让执政者知道有什么愿景可规划?有什么东西需要做?等到有了经费时才能动手去执行。

陈仕贤现在的收入主要来自演讲以及在社区大学之类的地方担任讲师和投稿的所得。他说,“基本上要当个文史工作者,就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自己,不过我算是运气比较好,靠着朋友的安排四处演讲,至少基本生活需求可以满足。”

他说,自己的脑子里还有很多出书计划,等着他一本一本的完成。虽然银行的存折数字有限,他还是会继续做下去,为自己的家乡,鹿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产做见证。980615

“今天的台湾英雄”专栏部落格网址:http://www. cna.com.tw/TWHero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