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新闻幕后》消费券 台政策边订边改 2周就出炉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9月30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陈梅英 )反应两极的消费券当初是怎么来的?前经建会主委陈添枝说出一段秘辛,“当时整个社会必须要有立即见效的刺激方案来提振国人的信心,经建会参酌国内外经验,已经进行评估,不料消息提早曝光,并在媒体推波助澜下,迫使政府在二周内规划完成消费券方案。”

回溯去年的背景,台湾出口从九月一路下滑,景气到十一月时已经是非常恶化,经建会于十一月中汇整全球主要国家提振景气相关做法。

由陈添枝向行政院报告,包括减税、现金退税与仿效日本发放消费券,自此消费券议题天天攻占各大新闻媒体版面。媒体从中建言,是否排富等等,着力甚深,使得发放消费券政策一路上边订边改。

于是短短二周内,去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经建会就拟出了“消费券发放特别条例”草案报行政院通过,十二月五日立法院就三读通过该条例,于今年一月十八日开始发放,在百年难得一见金融海啸冲击中,台湾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消费券。

《财经透视 》举债买热闹 得不偿失

(自由时报记者王孟伦)政府透过举债方式发放每人三千六百元的消费券,希望能提振民间消费与活络经济。不过,若民众购买的商品是进口商品、而非“国产品”,且消费过程出现“替代效应”,对我国经济成长的实际贡献将非常有限。

有人会提出疑问,消费券发放后,民间使用消费券如此热络,在开始的几个月,卖场、百货或零售业的销售业绩也明显成长,为何实际效果却不大?

首先,政府没有限制一定要购买国产品,如果民众拿消费券购买的是进口商品,不仅对台湾国内生产毛额(GDP)没有贡献,反而还是负贡献;所以,消费券若要完全发挥效果,购买的商品就必须“百分之一百”都是国产品。若产品的零件是进口,虽然经加工或组装为成品才在台湾贩售,对经济成长的贡献度就会打折扣。

其次是“替代效应”的问题;若国人将手上的消费券,用来支付原本就会花费的民生必需品,且将原本该花的现金存起来,如此一来,民间消费并没有增加,对于提振经济成长当然是毫无帮助。

日本过去也曾推出消费券,但结果并不成功,原因就出在“替代效果”,当时每一百元的消费券中,日本民众真正消费只有三十二元,其他都是存起来。

“购买非国产品”与“替代效果”这两大问题,就使消费券对经济贡献大打折扣;总体来说,虽然消费券对经济仍有些许的正面帮助,但这是用举债方式支应,将扩大台湾财政赤字,恐怕得不偿失。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