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50多年,云南仍有160万人尚未解決溫飽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月13日訊】迄今為止,地處西南邊陲、多山、多民族的云南省仍有列入計划但尚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一百六十多万人。

此外,原來沒有納入統計的農村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口尚有六十五万;而且還有部分沒有穩定脫貧,即僅只是低水平脫貧的人口還可能返貧。其中,有五十万喪失基本生活條件的貧困人口還需要异地扶貧開發。因此,該省扶貧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中新社報道,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等方面的原因,多民族的云南省在八十年代中期的貧困人口多達一千二百余万人;到一九九四年,全省貧困人口還有七百八十三万人。

一九九四年開展大規模扶貧攻堅以后,該省确定了五百零六個貧困鄉作為扶貧重點,堅持開發式綜合扶貧,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實施了改土、治水、辦電、修路、綠色等扶貧工程,建立了扶貧目標責任制。一九九七年以來,又組織實施了小額信貸、异地開發扶貧、科技扶貧、全社會參与扶貧、安居溫飽工程,特困民族地區扶貧綜合開發等一系列扶貧措施,完善了結對扶貧制度。与此同時,外資扶貧也有了新的進展,引進外資五億元,有八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在全省二十多個縣開展國際扶貧合作。通過努力,七年間中央、省、外資等,實際投入扶貧資金一百四十五億元,辦了許多實事,全省扶貧攻堅取得了重大進展:

首先是解決了六百二十三万人的溫飽問題。農村貧困發生率已從一九九四年的百分之二十三點二下降到去年的百分之四點七。七十三個國定貧困縣農民人均產糧由一九九四年的三百零六點七公斤增加到三百六十四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由六百三十七點二元增加到一千一百元。其次,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已有明顯改善。七年間,全省貧困地區共建成基本農田六百五十八万畝,解決了五百五十四万多人和三百八十五万頭大牧畜的飲水困難。新修鄉村公路四万二千三百多公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行政村公路已經修通并且通了電話。

再就是貧困地區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口自然增長率有所下降,辦學條件明顯改善,缺醫少藥的狀況得到緩解。而且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培養了一大批懂農業技術的骨干和技術人才,涌現出了一批能闖市場的脫貧致富先進人物。

對許多生活在城市里和富裕地區的人來說,這些變化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對于熟悉和了解云南邊遠山區和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狀況的人來說,就會發現這些變化實在是了不起的成就。

僅僅是在四十多年前,云南還是個有原始社會末期、奴隸制社會和封建領主制等多种社會形態并存的邊疆民族省,有的兄弟民族甚至還過著結繩記事、攆山打獵和殺人頭祭谷子的日子。文化落后、交通閉塞、經濟基礎薄弱曾經長期困扰著云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至今仍然沒有擺脫貧困或剛擺脫貧困的人,所需要的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以瀾滄縣為例,統計資料表明,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九0年,瀾滄十多万拉祜族人口受教育的年限僅有一點三年。教育落后必然導致生產結构單一、生產方式粗放和生產水平的低下。去年,該縣農民人均有糧僅二百八十九公斤,人均純收入僅五百四十四元。全縣貧困人口多達二十二万一千人,其中拉祜族即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可見,云南各族人民要徹底擺脫貧困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此外,云南農村也還存在著若干問題,其中包括:農村基礎設施仍然脆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比較差。以去年為例,因各种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一百二十八億二千四百万元。而且,初級產品多,价位持續低位運行,農民增收困難;農業生產結构不合理的狀況仍然突出;農產品的市場体系建立不完善,信息不靈。

針對以上問題,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提交給正在此間舉行的省九屆人大四次會議和政協八屆四次會議討論的《十五計划綱要(草案)》專門對此進行了論述,李嘉廷省長亦作了說明。《綱要(草案)》提出,要加大扶貧力度,用五年或者更長時間基本完成對喪失生存條件的五十万貧困人口异地搬遷。同時決定,扶持民族地區加快發展。与會代表和委員們對官方正視問題和困難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就提出的扶貧措施進行了熱烈討論。


    相關文章
    

  • 莫讓一家溫飽千家怨 (1/9/2001)    
  • 今年底四分之三的中國人要進小康 小康的標准「沒有下降」 (11/23/2000)    
  • 全民溫飽問題基本解決 中國以人均年收入635元為限 (11/16/2000)
  • 相關新聞
    莫讓一家溫飽千家怨
    中共三中全會討論「現代化」 專家:騙人話術
    中共為「警稅作戰中心」辯解 專家斥其撒謊
    桂林官場被清洗 或涉趙樂際家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